“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前言
在不少古装影视剧当中,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一个职位会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区别?比如我们熟知的宦官和太监的说法区别,师爷和幕僚的说法区别。如果说这两者没有怎么引起大家的注意,那肯定很多人都曾注意到了“县长”和“知县”的说法。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在古代影视剧中,“县长”和“知县”的概念很是模糊,基本上所有的编剧都没有区分开来,在他们眼里这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指的一个地方的父母官,掌管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然而事实上,这两种说法的不同就是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绝非是可以完全对等替代的。“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是千差万别的。
郡县制由来
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法家李悝的作用,他按照魏文侯的指示,针对当时的魏国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利改革,博古通今的他能力自然不必多说,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郡县制”的提出,为后来的商鞅变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当时由于那个时代的特色,各国战争纷争不断,所以这个“郡县制”并没有实施开来。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到了社会稳定之后,商鞅在此基础上便改进并完善了“郡县制”,全国的行政机制划分为中央到郡再到县的行政管理层次。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秦始皇将“郡县制”全面推行,整个国家当时被分为了36个郡,郡直接听命于中央,而县则是郡的下属行政管理地区。
时间上产生的不同
很多时候人们将县令和知县混淆就是因为不清楚县的产生由来。虽然同是地方父母官,掌管一方水土和人民,但两者是有区别所在的。第一,县令和知县的叫法不同就是因为年代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郡县制的提出,国家逐渐将分封制转换为郡县制,此前身为诸侯的人则被派到了地方郡县上去管理地方,而后把这些地方行政长官称为县令。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此后《晋令》更是明令规定了县令和县长的区别,地方行政掌管人口数若是超过了一万,那么该县的行政长官则被称之为县令,若是人口数少于一万,那么该地区的行政长官则被称为县长。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到了宋朝时期,县令的叫法则因为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发生改变而改变,由原来的县令改称为知县,直到清朝灭亡时期。之所以取名“知”其实也是取自于“执行”的“执”字,意为执掌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
中央集权产生的不同
其次,根据行政长官的能力来看,知县和县令是不同的。在科举制度还未实施之前,一个地方的县令几乎都是由地方的割据势力所担任的,对于中央王朝来说,其不利于控制,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种县令几乎都是地方势力出来的,大多不会有所作为,对百姓的疾苦并不上心。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秦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国家的选官制度都不是由于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而是根据“察举制”选拔出来的,而“察举制”就是由当地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推荐上位的。这种制度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大多是依靠裙带关系,并不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少有的“察举制”才是实施得当的利于国家发展的。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仅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文章插图
到了宋朝以后,赵匡胤上位以后,知道“察举制”并不利于中央的管控,鉴于之前的事例,他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一条便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由此一来,县令也变成了知县,所掌管的事务以及职责也发生了改变,同之前的县令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