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墓碑要用王八驮着?


为什么墓碑要用王八驮着?
文章插图
王八驮石碑源于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制。
在北京以南483公里的曲阜,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墓葬,坐落于曲阜的一片树林之中。这里是孔圣人最后的安息之所——孔子墓,这里葬着孔子之后的80代后人,有超过10万处墓葬。很多墓葬都立有石碑,大多是单独的石碑,而有的则是用“王八”驮着石碑。
除了曲阜,这种刻满文字的石碑在中国到处可见。虽然王八驮石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制,且主要分布在中国,但是在整个东亚地区也都能够见到。这些石碑有的矗立在墓葬之上,有的则在墓葬附近。比如在皇陵之中,很多石碑就是单独放置在亭子当中的。在古代,能够死后为自己立碑的大多是达官显贵,他们将生平刻在石碑之上以颂扬自己的功德。
南京甘家巷萧谵墓中保存不完整的石碑。
墓葬中的龟代表着死者的功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是象征长寿的吉祥物,墓葬中的龟阐释着死者的美德,谕示着死者的灵魂能够永生。同时龟也被视为能负重的生灵,在远古神话中,鳌就是驮着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的巨大海龟。
这种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石碑出现华夏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龟驮石碑在汉代开始出现,当时华夏文化已经基本上发展成熟。到后来,石碑刻字已经在多种场合中出现,并且有多种功能,但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墓葬形制。在石碑上刻下死者的生平,以便后人能够永远铭记并颂扬祖先的功绩。
为什么墓碑要用王八驮着?】龟驮的石碑还有记录特定地点事迹的功用,例如在庙宇和遗迹中,石碑上会记载该地点的发展历程和相应事迹。在孔子墓周围有25座孔子庙和颜回庙,建造时间从宋代一直到清代,里面的石碑上记载着庙宇每次的修葺时间和过程。在跨越80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里也展示了石龟形态的变化。最早的龟面部表情丰满、慈祥,脖子向上仰起好像在欢迎参观者。之后的龟则形似龙头,有的还张开嘴露出成排的牙齿。
后期的石龟则被称为赑屃(bixi),赑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到了汉代,龟驮石碑中的龟开始演变为龟和龙的混合形象,尽管龙的特征不太明显。
曲阜孔庙中的一处明代赑屃驮御碑。
在美国达拉斯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块46岁未确定身份妇女的墓碑,这座墓碑建造于公元219至316年之间,有55.88厘米高,墓碑由一个赑屃驮着,如果不是浅浮雕刻画的牙齿和胡须,这个赑屃和巨龟几乎没什么分别。专家分析认为,赑屃是中国四象中青龙和玄武的结合体,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中神明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含义。墓碑由赑屃驮着代表死者可以被青龙和玄武这两大神明所护佑。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赑屃驮御碑留存于世,北京附近举世闻名的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就有一处赑屃驮御碑亭,里面的石龟有着凶猛、龙首一样的头,重达50吨。石碑高将近8米,上面记载着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的功绩。其他皇帝的陵墓都有类似的石碑,在明朝第十四个皇帝万历的陵墓定陵中,也有一座赑屃驮御碑伫立在墓园中。
山东岱庙中,一个小孩正趴在巨大的赑屃身上。
而最大、最壮观的赑屃驮御碑则位于南京的明孝陵之中。14世纪末期,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在这里,他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神功圣德碑”上。驮碑的赑屃就有2.7米高,上面的石碑也高达6米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龟驮石碑的形式开始出现在中国的邻国,中国文化跨越国界,影响了周边国家的语言、饮食和艺术。在韩国庆州,有一处公元7世纪建造的著名石碑,由一只表情温顺的石龟驮着,记载着新罗王朝的君主武烈王金春秋(音译)的功绩。
在日本也有同样的例子。在镰仓,12世纪和13世纪武士氏族的创立者岛津贞久和毛利季光的陵墓被一个形似鳄鱼的赑屃驮石碑分开。在西部的鸟取县,池田大名的墓碑被一个石龟驮着,此石龟的壳又厚又圆,有点像日式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