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樊锦诗自述:1963年,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大学毕业奔赴敦煌
摘要:“我是从上海走出去的,上海教给我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创新。”
文章插图
82岁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3月5日下午出现在上音歌剧院。观众席里有人认出她,鼓起掌来,向她致意。一头白发的她,穿着一件黑色的连帽卫衣,拄着拐杖缓缓走进观众席,微笑着跟观众们打招呼。
这一次,她是以普通观众的身份来的。喜欢看戏、听音乐会的她,听说上音歌剧院在“学雷锋纪念日”有一场特殊的舞台秀,自愿前来观看。和她一起坐在观众席里的,有为国家戎马一生的退伍军人,有外来务工人员,有留守儿童家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走进剧院。
文章插图
樊锦诗在上音歌剧院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舞台秀。台上没有一个演员,上音歌剧院依靠车台、吊杆、机械和灯光等多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硬件,编创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表演。在光影和机械的千变万化中,开往武汉的列车在舞台上行驶,向疫情中的逆行者致敬;边境恶劣的气候和环境铺展,勾勒出戍边战士们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坚韧精神;演出结尾,“黄沙”在舞台上弥漫,一个古老的石窟出现在观众眼前,一幅幅敦煌壁画若隐若现。
目睹一幕幕场景,坐在观众席里的樊锦诗回忆涌现,以下是她的自述:
1963年的今天,《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那一年我刚好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去了敦煌。
文章插图
樊锦诗在敦煌 资料图片
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学雷锋、践行动,祖国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在敦煌,我一待就是40年。如果真有来生的话,叫我再选择,我仍然再选择敦煌,再选择莫高窟,我愿意再为它服务一次。
文章插图
一枚螺丝钉出现在舞台上
雷锋精神今天过时了没有?没有。雷锋精神就是一种“螺丝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刚才我们看的舞台秀,这么高科技,这么震撼,可是舞台上哪怕缺一颗螺丝钉就完了。不要小看螺丝钉,螺丝钉的作用也很大。小和大是辩证的,我们想把学上好,从小学学起;想要把事情做好,从小事做起。
刚才看完上音歌剧院的舞台秀,我记住两句话:“用心耕耘艺术沃土,致力艺术服务社会”。他们是搞艺术的,我是搞文物的,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最后都要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文章插图
樊锦诗 新华社
我是从上海走出去的,上海教给我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创新。怎么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上音歌剧院的舞台秀,让我看到了这种领先和创新。这些灯光、机械、舞台的创新,给了舞台艺术更大的空间。无论什么样的演出来,都可以配合。敦煌也是一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实体的文物数字化,如何用数字化产品给观众提供更美、更身临其境的感受?
【82岁樊锦诗自述:1963年,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大学毕业奔赴敦煌】你必须不断学习、耕耘、创新,如果原地踏步,很快就落后了。我年纪大了,但还是要向年轻人学习,脑洞要打开,还要“大开”。什么事情就怕想,持续不懈想下去,总能想出办法。
文章插图
敦煌壁画
敦煌其实也是创新的遗产。在我看来,三国之后到隋代之前,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高峰期,一个突破期,不仅涌现了很多艺术家,还有很多艺术理论家。没有这个突破期,就没有隋唐的盛景。敦煌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不断相互吸收、消化、创新的文化成果。
- 他是梁山108将里结局最好的人,谎称回乡探母,逍遥自在活到82岁
- 余秀华自述:我要不是死皮赖脸活着,早就死掉了
- 他是奥运会福娃的设计者,65岁娶37岁貌美妻子,82岁再生子
- 不要把丑给大家,让人家跟你一起哭。82岁还生娃的韩美林真牛
- 他一生辅佐6朝15帝,活命的诀窍便是装疯卖傻,活到82岁得以善终
- 用盆泼墨画画?商丘82岁老太太泼墨成画走红网络
- 养花很容易上瘾,一个“中毒太深”的花友自述,看完你还敢养花吗
- 隐秘而伟大|55岁阿姨自述:退休后,继续找工作赚钱,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
- 饵料|65岁老人自述:独居7年,不找老伴不靠儿女,过得比神仙还潇洒
- 婚姻|一位44岁女人自述:老公沉迷钓鱼,毁了我美好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