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不是一回事,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别再拜错了


 “寺”和“庙”不是一回事,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别再拜错了
文章插图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巅峰状态,统治者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来缓解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矛盾,使佛、道、儒在国内三足鼎立,且能相互依存、互不干扰。这一时期的佛教宗派延伸至法相宗、净土宗在内的八宗之多。
晚唐以后,“会昌法难”期间实施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造成了空前严重的打击,寺庙被大规模拆除,佛经典籍四处流失,僧人被迫还俗,佛教变得黯然失色。明清以后,佛教日益衰弱,随着先进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民众意识的觉醒,极少人将虚无缥缈的佛教宗派作为自己的信仰。
不过自从佛教文化在我国普及后,我国修建的寺庙也越来越多。寺庙中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信徒,他们手持经书诵读,企图利用佛法来净化心灵,消除尘世中的烦恼。不过,世人只知“寺庙”是一个词语,代表着同一个概念。
 “寺”和“庙”不是一回事,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别再拜错了
文章插图
其实“寺”和“庙”不是一回事,若将其拆开来看,“寺”与“庙”的意思截然不同,二者指的也是不同的场所。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切勿傻傻分不清,更不能拜错。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寺,从读音上来看,通“侍”,作动词,意为“侍奉”;作名词,可组词为“侍女”、“侍卫”等职位的名称。从字形上来看,“寺”由“土”与“寸”两字构成,意为“寸土之地”。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寺”,不过此时的“寺”通“持”或“志”,代表着朝廷的权力与威信。
秦朝时期,“寺”指的是“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办公的处所。例如,“九卿”之一的太仆是管理全国马政的职位,朝廷专门为太仆建立太仆寺,以便其处理日常政务,而太仆寺也是当时全国马政的最高行政机关。再如,少府寺掌管的是宫中的奇珍异宝、衣物饰品等饰物。
 “寺”和“庙”不是一回事,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别再拜错了
文章插图
总之,九卿办公的场所都被统称为“寺”,只不过部分“寺”的名称在历朝历代的称呼都不同,大都经历了整改。例如,北齐时期,廷尉的办公场所“廷尉寺”被更名成“大理寺”,是古代最高的司法机关,主理刑狱之事。
再如,汉景帝时期,治粟内史的官署被整改为“大农令”,但汉武帝时期,它又被改名“大司农”,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财政。由此可见,早期的“寺”与佛教的场所没有任何联系。直到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寺”才逐渐成为佛事活动场所的别称。
相传,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被光环笼罩的高人绕宫殿飞行,经解梦才知梦见了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特派使者前往西域,将佛教引入中原。西域的僧人入境后,汉明帝将其安排在主理外务、朝会的鸿胪寺。
 “寺”和“庙”不是一回事,作为炎黄子孙要知道,别再拜错了
文章插图
而后,为了彰显对高僧以及佛法的尊重,汉明帝遣人修建了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古刹——白马寺。自此以后,“寺”不仅仅指官署,也指传统的佛教建筑。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寺”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丰富,寺里常举行专家讲座,欢迎社会各阶层的人前来学习。
庙字,偏旁为广字头,说明其与建筑有关。《说文解字》中曾记载:“庙,尊先祖皃也”。很显然,“庙”指的是古人祭祀与供奉祖先的场所。“庙”字最早的版本是西周金文版,它始终与中国人所信奉的宗庙社稷以及祖先崇拜紧密相连。
此外,“庙”还指已逝祖先的居住所。根据西汉经学家郑玄笺释的内容“庙之言貌也”来看,“庙”还通“貌”,说明只要后世子孙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祭祀祖先,便能庙宇中见到先祖的样貌。《礼记》中曾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