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文章插图
过去的年代要是谁当上了技术工人旁人都得高看一眼,学会一门技术不只是能够养活家庭,以技术工人多年的经验和用心的制作还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就现在而言即使已经有了大批量机器生产工具,人们还是更加热衷于手工制品,总觉得仿佛人亲手去做的物品更富有灵魂,而且更加细致。这种专心于自己的技术并且热爱自己职业的人被人们常常称作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但是现在我们几乎很少能看见真正的技术人员,这是为什么呢?
“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文章插图
要说起“工匠精神”的由来,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聂圣哲,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是比较陌生的。聂圣哲1965年出生在安徽休宁,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的他放弃了已考上的硕士学位选择了当一名教师,但这丝毫不妨碍聂圣哲成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多年来他不光在本专业的化学领域做了许多的研究课题,而且在文学创作、剧本导演等方面都有着代表的作品。在众多的成就中最让人们所了解的就是聂圣哲参与创办了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由此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一流的工匠,并且最早提出了“工匠精神” 这一理念。
“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文章插图
把“工匠精神”作为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标尺,这就使得聂圣哲的教育不再只着重于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传承一种精神和一种态度。“工匠精神”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去要求每一个技术人员,既要真正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又要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尊重自己的职业,将工作认真细致地完成。对待每一件制品都应该把它当作是艺术品,每道工序都要尽可能地做到精益求精,对于每个细节都要认真计较,从来都不会说大概吧、也许吧、差不多,要求就是每一步骤都要精准无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开始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技艺,呆板地复刻,而是在制作中加入新的创新元素,将制造建立在发明之上,于是我们有了更多新奇好用的产品,这种“工匠精神”不单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是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生技术工人。
“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文章插图
曾经电视台就有这么一档栏目叫做《大国工匠》,这个节目讲述了8个工匠用双手创造出奇迹的故事,例如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造飞机所需要的零件多达数百万个,而且很多都不同于常规的零件,奇形怪状的零件本来生产出来就需要极大的工时和人力,偶然还会出现急需的零件,曾经有一个零件需要打孔36个,每个的精度都必须达到0.24毫米。这微乎其微的差别甚至都关乎于生命的安全,但是胡双钱就可以一次做到,而且一次通过合格检验,能做到这个程度一定是整个人心无杂物的专注和多年来对于自己精准的信任度,可想而知这样的“工匠精神”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工匠精神”的高大上,匹配不上技工底薪,情怀只能被现实打败
文章插图
谁都听过“工匠精神”,谁都赞扬“工匠精神”,但我们社会现如今的事实就是具有这样精神的技术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不少流水线复刻品代替了技术人员,于是开始有更多的人关心保障技术人员生活的问题。技术人员的减少归根到底还是在工薪的方面,我们也都明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现实的,在过去的时代因为机器产量较少,而且制造机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需要操作技术员,产品的生产研发更是离不开技术人员,所以能在工厂里做技术的工薪都不会很低。可是近几年却大不相同了,机器流水线增多,各种新兴产业兴起,技术人员的工资却没有什么大的起色,甚至是低于一般上班族的,很多技术人员在面对要求涨工资困难的情况下纷纷选择了其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