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兄弟花4年创作铁皮画,拒绝商家50万收购一幅要敲10万锤
引言元代时期的得道高僧善往曾作《谒金门·赠雕銮匠》称赞民间的匠人:“万物无非我造,异质殊形皆妙。”世间的万物都是他们制造的,虽然材质和形状各有不同,但是都十分美妙。如今便有一对“铁匠”兄弟画4年在1毫米厚的铁皮上敲出画作,曾有人出价50万元人民币想购买收藏,但是被他们拒绝了,因为他们创作1幅画需要敲打10万锤!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我国国务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这四个等级。或许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定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被人们世代传承的东西,但其实也许多项目都是新生的,比如郭海博和郭海龙两兄弟的铁皮浮雕绘画。
文章插图
郭海博和郭海龙出生于我国河北省,郭家的兄弟姐妹众多而且无一例外地都热爱美术绘画,所以他们两兄弟因为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也迷上了绘画并且因此接触到了雕塑。由于泥塑是所有雕塑方式里最好入门的,毕竟其原材料泥土比比皆是,所以郭海博和郭海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痴迷于泥塑。大概是因为郭家确实有很好的艺术基因,兄弟两人的泥塑作品也曾获奖入展。【铁匠兄弟花4年创作铁皮画,拒绝商家50万收购一幅要敲10万锤】
文章插图
然而泥塑因为材质的原因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郭海博和郭海龙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直到在厂里工作的郭海龙某次无聊之际,为了打发时间便随手拿着一块铁皮如剪纸般地剪出了一个人像,因为铁皮独特的质感使这个人像显得别具一格,郭海龙就将其带回了家中。当郭海博看见弟弟郭海龙的这幅作品时,一个独特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在铁皮上作画。02郭海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弟弟郭海龙后,才发现两兄弟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便开始探索自己心中的“铁皮画”。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郭家两兄弟摸索到了一种他们认为十分完美的铁皮作画方式:先用笔在铁皮上勾勒出图画的大致轮廓,然后用錾子一下一下地锤出有粗有细,深浅不一或凹或凸的纹理。
文章插图
在刚刚开始尝试创作的那段日子里,郭海博和郭海龙兄弟整日都在家中对着铁皮敲敲打打,附近的邻居甚至一度认为郭家开了个铁匠铺,而他们两兄弟也笑称自己的确是铁匠!随着探索地逐渐深入,这对郭家兄弟开始尝试在铝板、铜板等各种材质的金属板上创作,并且因为“铁皮画”用颜料上色的效果不佳,他们还发明出了一种用高温使金属氧化进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的上色法。这样创作出来的“铁皮画”不仅如传统的绘画一般精美,而且还有着立体的视觉,给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是,郭家两兄弟曾一起花费了4年时间,创作出一组系列的铁板浮雕绘画,某收藏家在一次展会上看到之后亲自登门拜访,想要以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来收藏,但是他们并没有舍得将这组画卖出去,于是直言拒绝了这位收藏家的收购请求,并表示这一幅画就要敲10万锤,两人实在舍不得将其出售。
文章插图
因为创造出了这种铁板浮雕绘画,哥哥郭海博于1998年被授予了“河北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而弟弟郭海龙则于2004年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8年,“郭氏铁板浮雕”被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选入,郭家两兄弟既是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成为了其传承者。在“郭氏铁板浮雕”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郭海博和郭海龙在愈发用心“打铁”的同时,也希望这项技艺能够被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语“郭氏铁板浮雕”的制作工艺与明朝时期的名臣于谦所作《石灰吟》,其中描写的石灰制造工艺如出一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郭氏铁板浮雕”正是要将铁板先进行千万次的捶打,然后再以烈火或其他高温手段使之氧化上色,最后才能够得到精美又立体的艺术工业品,所以希望“郭氏铁板浮雕”的技艺也能够像这首《石灰吟》一样流传下去!参考资料:《谒金门·赠雕銮匠》 《石灰吟》
- 作为结拜兄弟,武松被迫逃亡时,为何施恩只送来1个烧鹅?
- 宋江牺牲70个兄弟换来楚州安抚使,相当现在多大官,说出来别不信!
- 文人咋哭穷?看这3兄弟的打油诗,无一穷字却写出了穷的至高境界
- 宋江牺牲70多个兄弟,只换到一个楚州安抚使,放现在是多大的官
- 梁山的2个奇才,征讨方腊时宋江一个也没带,否则很多兄弟不会死
- 史进之死,撕开了梁山好汉的伪装,扯下了兄弟情谊的“遮羞布”
- 《第七天》有感
- 梁山好汉为何流行结拜兄弟没有朋友会被欺负
- 农村老话,“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是什么意思?
- 兄弟遇害后,他抛妻弃子娶兄弟遗孀,婚礼上的1句话让人贻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