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经典的一首中秋唐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史上最经典的一首中秋唐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文章插图
文|丁十二唐诗中有很多写月的名篇,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但是若说到中秋诗词,说到中秋望月,脑海中先浮现出的一定是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确实,相较于宋代诗词而言,唐诗中写中秋月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这主要是因为“中秋团圆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初期才刚形成,到宋代才最盛行,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所以在唐代,写月的诗篇很多,具体到中秋望月的作品就少了。但少并不意味着没有。中秋佳节将至,今天就来读一首最经典的中秋唐诗,最后14个字惊艳了千年,说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
 史上最经典的一首中秋唐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文章插图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字仲初,中唐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才入仕。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与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从题目看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怀远,写给朋友的诗。十五夜虽未直接点明月份,但从诗歌后面两句“月明”、“秋思”可以得知这是指八月十五中秋夜。
 史上最经典的一首中秋唐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文章插图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诗人写中庭月色,却只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不禁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望月怀远的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更进一步会联想到这里的桂花也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意境就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用“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再细细寻味,打湿的又岂只是桂花,还有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还有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如此以来,诗句带给读者的便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史上最经典的一首中秋唐诗,短短28字惊艳了世人千年
文章插图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天下间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在外的人遥思家乡亲人。于是,诗人从自己推及到天下人,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水到渠成,像是问自己,更像是问天下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一上来推己及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一下子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各不相同的。正所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是真不知道秋思落在谁家?不是的,前面诗人推己及天下人,天下的人都在望月,那这秋思是每个人都有的,不是谁独有的,又怎么会落到谁家呢。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相思之深,想把这份秋思据为己有。但是落字即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日出东山落西山这是确定的,但是秋思落在谁家这是不确定的,诗人在担心自己的情思自己思念的人感受不到,而愈发凸显出诗人的痴情和秋思情切。言外之意是在告诉世人:天下望月的众人中,秋思最深的是我啊!同时着一“落”字境界全出: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连写情都写得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