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

“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清】顾祖禹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
文章插图
作为如今安徽省会的合肥,或许比不上北京、南京、西安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各朝古都,但确确实实是中国地理分布上的关键位置。清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顾祖禹便曾对合肥的重要性做出了以上的评价。
汉末三国时期同样如此。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魏武帝曹操鲸吞天下的梦碎,而其后曹魏、孙吴两家政权便依托长江水道和各地水系展开对峙。在安徽,曹魏政权占据长江以北的合肥、皖城作为南下基地,而孙吴政权则在江北濡须口(今裕溪口附近)建立军事据点,作为东吴的北门锁钥。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
文章插图
等到公元215年,已经荡平关中的曹操不能坐视占据荆州的刘备等人进一步壮大,选择南征汉中的张鲁割据政权,在扩张其统治范围的同时取得川蜀门户用以窥视蜀地。而此时,由于曹魏政权的大举征讨汉中,在靠近吴地的合肥等地仅仅留下了由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率领的七千之众,防守相对空虚。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与此同时,随着天下三分的局势逐渐明朗,各地的战争也愈发变得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曹操大军的大举入驻关中而合肥空虚的局面,盘踞江东的孙权也愈发按耐不住心中占据合肥以窥视中原的念想。同年八月,孙权亲率从各地抽调而来的十万大军,在吕蒙、陈武、甘宁、凌统等一众东吴名将的陪同下渡过长江举兵北伐。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
文章插图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军事实力差距极为悬殊的战役,东吴政权可谓是拥有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很快,在战争的前期,孙吴大军迅速攻破合肥南面的皖城进而兵围合肥。城外旌旗招展、遍地连营,而城内张辽、乐进等人也是披坚执锐、安排工事,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重之感。
要说当初的曹操没有料到东吴政权可能随之而来的攻势不太可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远征汉中的曹操早已是料到了东吴政权可能发动的攻势,但更多的是“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相比于擅长水师的吴军占据合肥,曹操可能更加倾向于不让刘备等人占据汉中。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
文章插图
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面对曹操提前派人送来的指示,张辽心领神会。于是乎,在此基础上,张辽和李典等人更是大胆的决定连夜从城内的七千守军中挑选八百精悍之士,用以突袭敌营、瓦解敌军士气。等到第二日清晨,提前早好死战准备的八百守军跟随着张辽的步伐从城内杀出,直扑孙权大营。张辽本人更是“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
吴军中可能谁也没有料到,被大军团团围困的魏军竟有如此大胆,敢就这么出城奔袭孙权大营。在张辽等人的猛烈攻势下,一时不备且尚未完成全部集结的吴军反而被其杀至孙权的主帅麾旗之下。孙权大惊,周围的东吴诸将都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便逃向一座较高的山冢,由孙权的卫队持着长戟防止曹军冲上来。
逍遥津之战——十万吴军北伐兵败下至尊孙权的仓皇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