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下馆子

80年代大家基本都在家里吃饭。出去下馆子,那是极隆重的事情,一年也没几回。所以我对小时候在外面吃过的几次饭,印象都极为深刻。
80年代的小城东胜,三条横街两条竖街,半小时就逛得完。全城的饭馆,数来数去就那么几家。国营大食堂,老百姓除了婚庆办事,平时轻易是不会进去的。不过有家国营烧麦馆,因为物美价廉,最受欢迎。
记得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爸爸宣布带领全家吃烧麦,我和妹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妈妈迅速给我和妹妹换上过年才穿的新衣服,自己还穿上了平常舍不得穿的白色高跟皮鞋。一家人喜气洋洋直奔烧麦店。
 「乡土」下馆子
文章插图
「乡土」下馆子】烧麦店位于百货大楼东侧的一座平房,店面不大,门口停满了自行车,里面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个系着白色围裙,戴着白色帽子的胖阿姨,站在中央,手里拿着一叠小木牌,很有威严的样子。只见她面色红润,中气十足地叫着号:“25号4两,端盘子!26号一斤,准备!”25号立刻像接圣旨一般,双手接过小木牌,兴冲冲跑到胖阿姨身后的小窗口上拿烧麦。
我们等了许久,记不清多久了,反正对于孩子来说,时间长得难熬。跟我们拼桌子的人早都吃完了,最后,那属于我的、晶莹透亮的、热气腾腾的烧麦终于等到了。我狠狠地咬一口,又烫得赶紧吐出来,油汪汪的汁水淌了一盘子,顾不上妈妈训斥,赶紧吹吹,再一口狠狠咬下去,鲜嫩的羊肉配上爽脆的红葱,太好吃了。唉,那美好的味道,现在都忘不掉呢。内蒙古的羊肉烧麦,真的是一绝!
还有一年冬天,爸爸带我们姐俩参加单位年终聚餐。那家餐厅好像是联营大厦旁边的,就是现在的东胜区鄂尔多斯商厦附近。餐厅非常大,屋顶耀眼的枝形水晶玻璃吊灯,晃得我睁不开眼睛。巨大的桌子上罩着雪白的餐布,旁边站着笑吟吟的漂亮服务员。我头一回见到铺有台布的桌子,紧张地筷子也拿不稳,怕食物掉下来弄脏比我衣服还干净的台布,又怕漂亮服务员取笑。
满桌的食物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一个摆在中央孔雀开屏样子的凉菜,不知是拿什么雕刻的:那孔雀有雪白优美的脖子,红红的眼睛,金色的冠子,翠绿的尾巴,漂亮得不知如何形容。聚餐太丰盛了,大人们吃开心了,索性脱掉外套,亮出各色家织毛衣,划拳唱歌好不热闹。小孩们更兴奋,围着桌子玩捉人游戏,红红的脸蛋上汗涔涔,头发粘在额头上仿佛用胶水固定了一般。
这时,一个要饭的男子突然进来了,手拄一根几乎和他等高的棍子,背着一个又脏又破的布褡裢——这是当年要饭的标配,棍子用来防范野狗,褡裢用来存放食物。漂亮的女服务员霎时变了脸,立马要赶他走。要饭的低着头弯着腰,不停说着恭维的话,爸爸同事便将一盘吃剩的红烧鲤鱼给他。要饭的笑弯了嘴,连声道谢,双手捧着盘子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苦着脸问这是什么肉,尽是刺,噎得吃不下啊。大人们一阵哄笑,可怜的人涨红了脸退了出去,他连鱼都没吃过,唉。
 「乡土」下馆子
文章插图
时光一路飞到80年代末。仿佛一夜之间,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人人都想着赚钱当“万元户”。父母在饭桌前谈论着某某卖化肥发了财,某某到南方做生意挣了大钱。住在我家前排的包叔叔,居然租了马路对面的一间门面房,开起了牛肉面馆。面馆开得简单,就一样主食:面条;配菜也就一样,榨菜。仅此两样,已经很稀罕了。全城几乎没有个体开的饭馆,专卖面条的更是没见过。榨菜,如今大家餐桌上的常见咸菜,对于当年的我,则是跨山越水的南方罕物。
于是,周末一大早妈妈带我们姐妹俩去吃面。小小的面馆里热气缭绕,每张桌子都坐满了顾客,旁边还围着等座的人。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面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