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好过打工”|为什么潮汕人总乐于做生意?( 二 )


潮汕人乐于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互动,以家乡话为独特的沟通途径,并逐步形成以亲戚朋友为边界的小圈子和以潮汕“胶己人(自己人)”为边界的大圈子,抱团对外作战,由此,抱团孕育出了潮汕人独特的开店模式,他们通常先在亲戚好友的店里做帮工,摸索出门道,再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走上开店的道路。
“好像家族企业一样,一个人开了,帮助另一个人也开,这样子一直开下去。开小店的成本不高,就算没有,身边亲戚帮他凑出来,或者在供货商那赊账,也是够的了。”
二十多年前,看到身边亲戚大多在佛山顺德开上了小卖部之后,林姨也萌生了出去开店的念头。1997年,她和丈夫从潮州来到顺德,希望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林姨夫妻俩先投奔到潮汕朋友开的店里,学习店铺的经营方法和顺德方言,几个月后,靠着亲朋好友的小圈子,夫妻俩也张罗上自己的店面,拥有了主打饮料销售的小百货店。
在潮汕“胶己人”的大圈子里,操着乡音,他们总可以准确辨认出自己的同乡人,迅速畅通自己的进货渠道。
 “开店好过打工”|为什么潮汕人总乐于做生意?
文章插图
百度百科上对“胶己人”的解释
“说实话,可能外地人想开店进货,并没有潮汕人那么好说话,潮汕人开店进货,基本上都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林姨的儿子德全自信地说道,有时候,德全也会帮爸妈进货,他和同乡的进货商能够顺利交流,并被介绍到其他一些来自潮汕的进货商去,一口熟练的方言让他们迅速熟络起来,并愉快地协商、达成交易。
多子多福:照顾家庭的现实需要
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潮汕人有着追求家族兴旺的生育策略。2007年,中山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黄少宽在潮州某村落做出的一项研究指出,该村158户人家中,四十岁以上的育龄妇女大多会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
在“多子多福”的同时,抚养孩子的压力也增大了,要求在异地谋生的潮汕夫妇付出更多精力照顾孩子,而这时,开店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开店能够多点时间在家,照顾小孩”,林姨把开店的理由说得很简单。潮汕人开的店大多只是个小店面,采用半经营半居住的模式,铺子前头是店面,后边住人,即使是店面较大、单纯营业的铺子,也能经常看到店主的小孩子围着货架追逐嬉闹,这样的模式允许夫妻俩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照顾孩子起居,接送他们上下学。
瑞瑞也赞同这个说法,她从小在佛山长大,在回忆家里的开店史时,瑞瑞几乎数不清家里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家店。从她小学记事起,父母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小卖铺,主卖烟酒百货,后来搬过两次家,但瑞瑞的爸妈都坚持开着半居家半百货的小店和五个孩子住在店里。
“潮汕人一般拖家带口在外地,开店让男方能够留在家,和女方一起照顾孩子,我们家开店也是因为方便爸妈接送我们上学”,瑞瑞解释说。
打工等于丢脸?
但有个想法一直埋在瑞瑞心里,她不好说出口。
“我们这边大男子主义盛行,而且学历较低,用小资本开店为上佳”,这是瑞瑞从小观察身边的父辈得出的结论。她认为,在父亲那一辈的潮汕人心里,在别人手下打工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瑞瑞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是自己开店做着一盘小生意,没有一个人会选择到外面打工,“我爸爸那辈,要么是老板,要么就是不打工,数据量非常大,宁可开小店亏损,也不愿意打工”。
但近年来,随着网购和奶茶经济的兴起,主打酒水的零售业受到了很大冲击,开店的成本熬不过日渐减少的利润。瑞瑞家里的小卖铺也扛不住日积月累的亏损,最终选择关店,但正当中年的父母却仍旧选择待在家里,靠着“啃小”过日子。
二十岁的瑞瑞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她上边还有四个哥哥姐姐,家里关了店之后,全靠大姐反哺过日子,“一直都这样过来了,靠大姐打工”。
德全也认同大男子主义的这种说法,但也觉得“有点难说出口”。不同于林姨那白手兴家式的传统观念,对父辈的开店潮,德全颇有微词,“就明明不赚钱,还想开铺头、当老板。”林姨夫妻俩当初在找店铺地址时跟德全说,当老板好过帮别人打工,但在德全看来,店铺一直在亏损,带给家里的只有经济的不景气,父辈眼中的开店稳定,在德全眼中,不如说是“稳定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