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如何理解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 二 )


尼采的作品多半并没有对读者的智力与学识提出苛刻的要求。这些观点显得清晰而又直接,目标重大而又显著,语言即便激烈却也明白易懂。一些读者受引导后欣然相信,哲学是困难的,但由于尼采的易于理解,他们却发现要么是哲学比他们原本设想的更加容易,要么就是他们自己比他们所认为的要更加聪明。或许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哲学家才不情愿将尼采算作他们之中的一员。这些哲学家到处提及的是一些更加阴暗且更加令人困惑的学说:永恒复归的学说、热爱命运(Amor Fati)的学说、超人的学说、强力意志、阿波罗艺术与狄奥尼索斯艺术。
虚无主义|如何理解尼采哲学中的虚无主义?
文章插图
电影《恋上哲学家》(2016)剧照。
或许在这里,在多少有点狭隘的意义上,尼采就是作为一位哲学家来进行言说的。但是,这些学说并没有让人感到,它们以任何系统的与融贯的方式共同匹配起来,而且它们无论是在个体上还是在群体上,都无法被轻易归于某些便利而又无可回避的论题——我们就是用这样的论题来分辨诸多哲学观念的。它们似乎也不是那些为我们所承认的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倘若确实要在这些学说中找到尼采的哲学,那么,这种哲学就呈现为诸多完全不同的教诲的结合体,它仍然是一种汇集,而不是一种组构,它是由诸多未经证实、错误理解的独特思辨组成的,不适宜将之定位于那种让哲学批评家或哲学史家感到轻松自在的哲学分析的语境之中。
尼采的文集似乎是正规哲学史上古怪而又不协调的一页,是插入这门学科的标准历史之中的一个不合理的推论(non sequitur),而这大抵是因为将其归于其他历史时更不显眼。即便在哲学史中,它也是有待绕开的障碍,而不是从泰勒斯到当下的大量思想或叙事舞台的组成部分。尼采似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faute demieux)才归属于哲学。然而,尼采自己却觉得,他已经完全与正规的哲学断绝了关系;假使尼采的确几乎不适合这门被他如此频繁抨击的学科,那么,尼采就会说,这对哲学这门学科而言就更为不妙了。如果此处存在一种反讽,这种反讽就是,尼采自己正是其期望摧毁的哲学史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组成部分。
毫不奇怪,对于尼采的哲学来说,并没有类似观念论、实在论乃至存在主义这样现成的名称。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Nihilism),鉴于我对尼采的论著、风格与思想所谈及的内容,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尽管如此,倘若我们多少希望能理解尼采,我们必须让他的虚无主义摆脱这两种暗示,并逐渐将之视为一种积极的并究其根本而言是可敬的哲学教诲。
我将把虚无主义理解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虚无主义,我将试图表明在这些异乎寻常的学说之间的完全系统性的关联,否则它们就会在周遭的格言与疯狂的附带论述中如此苍白地隐约显现。我甚至将努力表明,这些附带论述既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表面,也不是尼采必须说出的观点的实质,而是诸多例证以及某些普遍原则对特别情况的应用。最后,我希望确定这些普遍原则在主要哲学传统中的位置,并将之作为尼采对于所有时代的哲学家最为关注的一些相同问题所提出的解答。
一个像海狸那样构建他的哲学的人,
必然并不了解他自己的哲学
我将提前把尼采的哲学视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并没有出现于尼采作品的某个地方。这部分是由于尼采特别缺乏组织的才能,他不仅无法在他的哲学作品中展示这种才能,而且无法在他的音乐作曲中展示这种才能。尼采在钢琴的即兴创作上有某种天分,他对于自己的作曲家身份有着高度的评价。尼采与卢梭共享的荣誉是,两者在哲学史与音乐创作史中都拥有自身的地位。
但是,根据一位批评家的看法,尼采的音乐作品有一个主要的缺陷,即它们展示出了自身“缺乏任何真正和谐的界定,或虽有再现的动机,却缺乏旋律的连贯性”。他的赋格曲“在华丽的开头之后……很快就蜕化为更加简单的结构,他在没有不可抗拒理由的情况下,多次违背了声部写作的原则”。甚至在雄心勃勃的晚期作品中,“简短的动机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完全缺少更加宽广的旋律或引人入胜的逻辑结构,这些音乐片段从来也没有获得充分的动力来让自己变得令人信服”。这些对尼采音乐的批判性评价,或许也在对尼采的文学产物发出呼吁。在这些文学产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用非凡的才智进行组织的,没有任何东西具有知识体系的结构感,例如,它们就不像康德的作品那样在职责工作的范围之外都展示了这样的结构感。事实上,它们就像是对于诸多边缘的哲学主题的即兴创作,突然迸发的即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