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二 )


不久后,冰心夫妇去上海任教。1930年,梁实秋也应聘到了青岛大学。
梁实秋知道冰心一直对青岛殷殷向往,便三番五次写信给冰心夫妇,告诉他们带着夫人和孩子在海边捉螃蟹、掘沙土是如何如何有趣,并邀请他们来青岛。
但此时的冰心身体一直抱恙,常周期性呕血,缠绵于病榻之上,去青岛小住的夙愿终究是未能实现。
人生这趟列车,有人上,也有人下,年轻时候无话不谈的朋友,也常因为结婚有了孩子而渐渐疏远,终至陌路。
但也有一些朋友,即便很少见面,也依旧宁静淡远,再次相逢,感情依旧不变。
1937年,日寇侵华,北平陷落。梁实秋来到昆明,后又转重庆。1940年,冰心和吴文藻也来到了重庆。
冰心夫妇住在歌乐山上的屋子四四方方,她取名“潜庐”。此地虽简陋,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实秋、老舍、巴金、郭沫若等人就常去造访。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冰心如此描述那段时光:“夜中一灯如豆,也有过亲戚的情话,朋友的清谈,有时雨声从窗外透入,月色从窗外浸来,都可以为日后追忆留恋的资料。”
有一次,梁实秋途经歌乐山去城里办事,没来得及下车造访潜庐。
冰心知道此事后写了一封信给梁实秋,薄嗔道:“你近来如何?听说曾进城一次,歌乐山竟不曾停车,似乎有点对不起朋友!”
这便是朋友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你同我说真话,我与你诉衷肠;你对我坦诚相待,我与你情真意切。
彼此之间不因迎合而矫揉造作,也不因讨好而虚与委蛇。
如此相处,无须顾虑,也无须防备,这样,心才不会累,关系才长远。
梁实秋在重庆的居所名曰“雅舍”,因他天性开朗风趣,常是高朋满座。1941年1月5日,一帮朋友给梁实秋过40岁生日,梁实秋让冰心题字。
冰心略一思索,一挥而就: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育尚未成功,实秋仍须努力。”
众人抚掌大笑,乐。
在风趣的梁实秋面前,温婉的冰心骨子里那点俏皮展现地淋漓尽致。而梁实秋也很珍惜冰心的这幅题字,去台湾后一直带在身边。
抗战后,梁实秋一直有惶然不知所终之感,冰心写信安慰他:“你能吃能睡,茶饭无缺,这八个字就不容易。”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作家瑞卡斯说:“世间最好的默契,并非有人懂你的言外之意,而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
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大概是遇到一个懂我们的人。
他理解我们欲言又止背后的沉默和孤独,他懂得我们开朗外表掩藏下的彷徨与苦痛。这一切,他懂,他感同身受。
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
文章插图
相扶,从此生到来世
抗战结束后,梁实秋一路辗转,最后去了台湾。1951年,冰心夫妇回到了北京。三人之间,隔了一条浅浅的海峡。谁知这一隔,竟是永生不复得见。
世事仳离,时局动荡,人间万象都是友情的试金石。
1969年,梁实秋得到消息,说冰心夫妇已经亡故。他悲恸不已,写下悼文《哀冰心》。后收到友人来信,方才知晓这个消息是误传。
梁实秋“惊喜之余,深悔孟浪”。
后来他得知,冰心已经看到了他这篇悼文,他不由感慨道:
“现在我知道冰心未死,我很高兴,冰心既然看到了我写的哀悼她的文章,她当然知道我也未死。现在彼此知道都还活着,实在不易。”
有时候,友情也如同婚姻,唯有经历过一番风雨,才能更加纯粹和坚韧。
1982年,梁实秋写下《无关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托女儿赠予冰心夫妇。
梁文茜说:“爸爸让我带句话,‘他没变’。”冰心笑着回应:“我也没变。”
对话背后的含义旁人不得而知,知道的,大概唯有这两人。
实秋|冰心与梁实秋互写悼文:有一种朋友联系少,却永远忘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向来不易,既要耐得住岁月的消磨,也要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冰心和梁实秋之间的友情穿越过时代的粗粝沙尘,时光漫漫,人生海海,然而这些都不能让他们失去心有灵犀的默契。
因为不易,所以才珍贵。
1985年,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怀旧——忆故知》出版了,冰心欣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