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书《为什么长大》中的话或许能诠释达尔的故事带给孩子的阅读快感:“那些看起来比你勇敢的人也像你一样害怕,他们只是在黑暗中把口哨吹得响亮一些罢了。当你明白这一点时,自信心就会增强,而这自信心本身就是快乐之源。”
达尔塑造了许多倔强、果断、充满勇气的人物,爱读书的玛蒂尔达、拿到威利·旺卡金奖券的查理,都陪伴着一代代孩子长大。达尔想要传达的信念很简单:哪怕环境再不合理、所承受的冲击再强、自己再弱小,也可以用自己的聪明脑袋瓜想出办法,做到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
达尔的故事也从没被人遗忘。距离达尔生前最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玛蒂尔达》出版已经过去三十多年,那个酷爱读书、用魔法惩罚邪恶校长的神童玛蒂尔达的故事仍在继续。2018年,玛蒂尔达30岁生日的时候,达尔童书人物形象的缔造者、绘本大师昆廷·布莱克绘制了三版封面。在封面上,昆廷描绘了成年后从事3种职业的玛蒂尔达,分别是环球旅行家、大英图书馆馆长、天体物理学家。
文章插图
《玛蒂尔达》30周年纪念版封面。
儿时读着《玛蒂尔达》憧憬未来的孩子已然长大成人,在童话故事里,时间也在流逝。那个关心世界、关心书籍、关心心灵、关心正义的玛蒂尔达,原来成为了这样杰出的大人。
也许,一些儿时的梦想,仍然能在达尔的故事里实现。
冒险与果敢,做尽“只有自己能做成的事儿”
罗尔德·达尔本人与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是十足的探险家和精力旺盛的天才。在45岁正式出版自己的第一部童书作品《詹姆斯与大仙桃》(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之前,罗尔德·达尔的人生经历就已足够传奇。他是二战中九死一生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是英国派往美国的间谍、是好莱坞的宠儿、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丈夫,也是乖张的短篇小说家。
达尔传奇的人生经历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的童书写作——他对多元世界的体验让他可以打造一个又一个魔法奇幻的童话世界,而他本人那种为变化而兴奋、在变化事态中抓住转机的特质,也使他创作的人物深深抓住孩子的心。
开拓和冒险精神流淌在达尔家族的血液中。1916年9月13日,达尔出生于英国港口城市兰达夫的一个挪威裔家庭,父亲是来到英国创业的挪威商人。
文章插图
《好小子——童年故事》,[挪威] 罗尔德·达尔 著,[英] 昆廷·布莱克 绘,明天出版社2009年3月版。
在达尔关于童年的自传《好小子——童年故事》中,他这样形容父亲的船舶经纪人事业:“船舶经纪人负责在一条轮船进港时供应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燃料和食物,缆绳和油漆,肥皂和毛巾,锤子和钉子,以及几千种其他小零碎。”不幸的是,1920年达尔7岁的姐姐因肺结核去世,达尔的父亲被丧女之痛击垮,没多久也去世了。
当时仍怀有身孕的达尔母亲并没有迁居回挪威娘家,而是为了丈夫的遗愿留在英国:达尔的父亲希望孩子们在英格兰接受教育,因为“英格兰提供的教育已经使一个小岛的居民成为一个大帝国,并产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
父亲的去世并没有成为笼罩在达尔童年的阴影,他从强大的母亲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爱、理解与支持,度过了顽皮尽兴的童年。
达尔对童年记忆深刻。他记得对骑自行车从山坡上飞驰而下、双手脱离车把的渴望。也记得在糖果店的糖罐子里放了死老鼠后,在校长室遭受的体罚。更记得妈妈看到他带着血痕的屁股后,去学校讨个说法的坚定庇护。虽然这场妈妈和校长的争执最后以达尔转学为结局。
文章插图
达尔和他的姐妹们。
在达尔日后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很多童年记忆的影子。好心眼儿巨人飞奔时风呼啸而过的自由感,比在自行车上松开车把的体验强烈百倍。《玛蒂尔达》中邪恶地把孩子像铅球一样转着圈抛远的女校长,显然是达尔儿时校长的原型。而达尔作品中标志性的儿童与善良大人之间的深切连结,正是他在儿时母子关系的体验。
在达尔的故事世界里,孩子不是独自一人,他们身边永远有来自某位真正“好大人”坚定不移的理解、支持与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是查理的爷爷、《女巫》里是小老鼠的奶奶、《好心眼儿巨人》里是索菲的巨人,而在《玛蒂尔达》里是那位年轻的女老师。
- 遗址|罗马遗址出土谜样的面具,经过研究,发现罗马的戏剧和现代不一样
- 长沙|奏响俄罗斯之夜,2022 湘江国际音乐艺术季启幕
- 墨戏|将传统笔墨文化融入创作,罗小慈和民乐相互塑造和成就
- 罗勒|罗勒炒肉沫
- 成为惨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文艺评论 | 西蒙
- 酒菜|看了俄罗斯人的“硬核”下酒菜,东北爷们默默放下酒杯:甘拜下风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逝者 | 翻译家
- 酸菜土豆罗非鱼|酸菜土豆罗非鱼
- 罗布泊|新疆古墓挖出千年干尸,骨骼纹路清晰,嘴唇还涂着2700年前的口红
- 九派|俄罗斯女子潜入海底画画,“沉浸式”写生吸引众爱好潜水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