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可是一举获得两只老虎 。没有付出刺杀一只老虎的劳力,却有刺死两只老虎的美名 。”
二、原文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三、出处
选自《战国策》
四、作者简介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 。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
二、作品赏析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庄子刺虎
战国策·秦策二 两虎相斗 翻译两句话翻译如下:
有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互相争斗着,管庄子看见了要去刺杀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贪吃的猛兽;人呢,是美味的食物 。
现在两只老虎为争着吃一个人而恶斗,最后,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 。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 。不费刺杀一只老虎的气力,却可以得到刺杀两只老虎的名声,这多好啊!"
人者,甘饵也:人呢,是美味的食物 。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你等到大老虎受了伤再去刺它,那你就一下子可以得到两只老虎了 。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文言文翻译】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
- 和鱼贯而出类似的词语
- 静下心来的优美句子
-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翻译
- 关于诚信现代句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作者是谁
- 多方和空方是什么意思
- 蒸箱蒸米饭多长时间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全文翻译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
-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