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作者是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作者是荀况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作者是谁】荀况即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他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谁说的这句名言大家都不陌生,小学生都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在图画课调配色彩的时候,老师总会引用到这句话;老师也经常会用这句话激励学生,告诉学生,现在听老师讲知识,会认为老师知识渊博,其实你们好好学习,会学到比老师更多的知识,把老师比作“蓝”,学生们就是“青”,学生的知识来自老师的教育,但往往会比老师的知识更全面 。
现在我们常常会说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的原句是杨沫《青春之歌》中写到的这句话,岂不知,这句话的最先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释义解释:“青”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
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比喻学生有老师教育教导,学生经过学习成长,超越了老师 。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社会发展的使然 。
然而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对颜色如此深厚的认知,说明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可低估 。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印染技术也是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相对成熟和普遍应用 。
更有传说是在五万年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就有植物染色的考证 。
这一切让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觉得自愧不如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哪里出自荀子一书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