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 。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 。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 。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 。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 。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 。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 。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3作者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 。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他认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电线杆或木头掉进河里,要不要跳下去捞回来,甚至不惜生命为例,解释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礼,利,义,生的关系 。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 。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些 。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是动物 。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
在生活中,以及各种新闻和影视作品里,我们见惯了人性的脆弱 。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们害怕伤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我们选择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较容易被谅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人,他们不愿意自欺欺人,不愿意逃避,不愿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视痛苦,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4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闻所想,包括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国内外文化和观念的看法、对某些书或电影的评论等 。
“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方式中选择”,沉默是一种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沉默不代表没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不是“那个圈子所要的那种话”,你不能逃离那个圈子,但你又不能与圈子里的主流话语对立,因此你选择沉默 。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他自己便是最后一种人 。即使对于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但还是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
沉默并不代表着你是事情的旁观者,也并不意味着你遇事的摇摆不定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 。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 。对于社会的喧嚣真伪,往往会使我们误入谎言的陷阱中,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 。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5王小波的的这篇《沉默的大多数》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 。
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那类人 。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 。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 。
- 《藏地密码》读后感
-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破阵子满江红的词谱
- 《向前一步》读后感
- 李靖是陈塘关总兵还是钱塘关总兵
- 《名人传》读后感
- 类似重生之完美人生的小说
- 类似重生之天才神棍的文要宠
- 类似重生之都市修仙的小说
- 类似书仙传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