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在此隔阂下的互相抨击 。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有人愿意散布谣言 。因此有的话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还是要用沉默来代替 。
沉默往往代表的是行动,沉默往往也代表着力量的凝聚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 。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事方式,沉默或许是一种积蓄的过程,谁也不知道爆炸后的结果是什么 。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二十世纪闹得太多喧嚣太多,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多的崇尚理智和谨慎 。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的,所以我们沉默了,所以我们含糊了 。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
我们坚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沉默,我们理性,我们耿直 。但沉默绝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当时代召唤之时,沉默的大多数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
读了这本书之后,还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和借鉴 。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对我们大家有所帮助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前阵子,读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读不多懂,只是瞧瞧热闹 。读不懂的,自然无法置喙,因此,只是针对有所感触的地方零星地记些札记 。多年前读过几天王小波的小说,不管小说还是杂文,我能看懂的其实只占极少数的篇幅,大多数是读不懂的 。
奇怪的是,即使不懂,居然没太影响阅读兴致,每天空闲的时候还是会接着前一天的进度读 。青少年那会,附庸风雅装深度读鲁迅的时候,读不懂直接就不读了,还反感周先生有话不好好说,非得拐弯抹角的难为人 。
当然讨厌鲁迅也是另有理由的,他说得那些拐弯抹角的话经常会出现在考试卷上,被画上波浪线,问,划线部分有什么深层含义,有啥含义,话是他说的,我哪里知道啊 。勉为其难揣测一下,写下两句来充个数,运气好了沾点边得个一两分,运气差的话,白忙活 。
小波的作品,估计一时上不了教科书的,所以也就有效地避免了被讨厌 。当然,即使有那一天,人生单程车,自然无法回头,再也做不成需要做阅读理解的中学生 。此话,并无青春不再的感伤,生命的每一段我都很认真在对待,后一段总比前一段更值得珍惜与拥有 。不必悔恨过往,也无需对未来期许太多 。最好的,必是当下 。
还是说回到书上来 。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 。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 。近来,觉得自己很失职 。势力范围内本来有一个年轻人归我负责的,也因为地理范围的不可及而难以负责 。对社会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我而言,也只需对自己负责就够了 。巧的很,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公众号 。最近因为家里事情较多,竟也懈怠了 。
11月,整个月只写了一篇 。常想,反正写,对于我自己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刚刚开了头的事情,坚持与否,与他人无益无害的,毫无压力 。没有压力,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才是能力吧 。反右后期,许多论战从平等的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 。一旦好人的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 。
于今,情况有好转了吗?碗打了说碗,盘子打了说盘子了吗?没有 。明明某人在某件事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莫名的众人被带领着,虚挖深度,实引其它爆点,吸引目光,转移话题,最后大家都忘记因为什么炖成了现有的一锅浆糊 。不管真假,先主观介入,口吐莲花,病毒式传播,蛊惑人心,全民当枪,三人成虎 。
套路总于无形中 。中国常有人不惜代价,冒了被踩死的危险,挤进体育馆一类的地方,去见见大名人,在里面涕泪直流,出来后又觉得上当 。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 。自己知道就够了 。
你看,这就是王小波,这就是王小波的变态辣 。口感爽脆,大快朵颐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 。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 。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 。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
一语成谶 。1997年4月,王小波,45岁,心脏病突发,生命戛然而止 。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创作上最好的年龄,没有任何告别的话,永远离开了 。然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一直活跃在出版届 。
- 《藏地密码》读后感
-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破阵子满江红的词谱
- 《向前一步》读后感
- 李靖是陈塘关总兵还是钱塘关总兵
- 《名人传》读后感
- 类似重生之完美人生的小说
- 类似重生之天才神棍的文要宠
- 类似重生之都市修仙的小说
- 类似书仙传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