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长篇累牍的大道理,经常用一些生动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表达出来了 。这种方法不会让人感觉压迫与强势,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聊闲天 。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观点却表现得很清晰 。他每次在说到对当时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都会加上类似于“个人愚见,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不要跟我争论”这种话,显得卑微又有趣,这就类似于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说一些大实话又怕被喷的时候,加上狗头以求保命 。
虽然这书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也恰逢其当 。他表达了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相关、道德、极端、国学、人性、谦卑、科学、艺术、精神、文体等各方面的见解,其中不泛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别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
中国人民久经儒家思想的教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放在君主集权制度中有助于社会安定,同时却也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与个性的发展 。现如今,我们还是从小便被教导‘听话’,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但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批判与质疑的能力 。小时候,对事物认识得还不完全,只觉父辈的话语便是真知青少年时,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以为多数即正义青年还未有成就之时,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却总是告诫自己“谨言慎行、人微言轻”诸多因素驱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
王小波本人也是从40岁才开始写作的,或许那个时候他才想明白吧 。他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 。”这句话读来,我竟有种被人看透了内心的错觉,当你一直说个不停的时候,大脑将会停止思考 。
可是,一直保持沉默是否也是一种极端?其一,如果你的道理是正确的,却不愿站起大声说出来,那么那些谬误甚至畸形的意识形态是否会因毫无阻碍而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社会的主流其二,倘若你的道理原本就是错误的,你不愿告诉任何人,只是固执己见的认为那就是真理,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明白一些真的道理 。
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看看作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评价,遇到不认同的点也可以在内心跟他辩上一辩 。真理只会越辩越明,慢慢的学着去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却能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1“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小波先生便是这单调的、乏味的、压抑的社会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有趣的灵魂 。
儿时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只被告诉这些都是金科玉律,笃行之而不思辩个中奥义,现在想来后悔不迭,倘若早些时候多点思考,也不至在很多时候即使心怀疑问,而不得不随波逐流了 。对任何既定的事物公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事物皆有两面性,多思多悟不盲从才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 。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但时光流逝,却往往看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哪一类人,或圆滑或虚伪,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的一员 。可是,我相信也是我以为小波先生相信的是,这沉默的大多数人里是有没有呐喊出来的声音,这声音蕴含着独特的个性,蕴含着至高无上的品德,蕴含着利他的善意,只是因为不确定,因为惧怕权威和愚昧无知的恶意而被蒙上了一层灰罢了 。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自述式的杂文,不如说是为那些彷徨着的,想要发声的那群人在呐喊,解决那些悬而不决的疑问,告诉他们,权威未必对,墨守成规的道义法则反而会戕害一个人的成长 。扇醒了盲听盲信者,启迪了困惑下出入社会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重新给予我机会让我再去审视那些非人生经历以外塑造个人价值观的文字,相信时光推移,更多的人能以此书获得启迪,敢于发声勤于思辨,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沉默的大多数》优秀读后感2《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 。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 。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
- 《藏地密码》读后感
-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破阵子满江红的词谱
- 《向前一步》读后感
- 李靖是陈塘关总兵还是钱塘关总兵
- 《名人传》读后感
- 类似重生之完美人生的小说
- 类似重生之天才神棍的文要宠
- 类似重生之都市修仙的小说
- 类似书仙传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