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五 )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北魏至北齐时期的圆雕 , 它的背面都没有仔细去刻画 , 有的甚至干脆不雕 , 只是一个平板 , 这可能就与当时它所处的空间有关系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北朝时期的很多雕塑 , 它的背面都比较简单化 , 不像前面那样一丝不苟地去表现 , 有很多雕塑后面就是一个平板;甚至青州的龙兴寺造像 , 有一些它后面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处理 。包括去年在国家博物馆“和合共生”的那个展览中 , 邺城一些佛像的背面都是很简单化的处理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 , 雕塑就比较注重前后的细节了 , 前后的形体就非常的圆满了 。
如果把其中的一件东西独立拿出来 , 脱离原址 , 就像很多被盗的 , 流落海外的佛像一样 , 展示在人造的空间里面 , 尽管它本身的气息有很强的感染力 , 但是如果观看者对于佛教雕刻不太了解的话 , 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比如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龙门石窟莲花洞的迦叶头像 , 像这样单独去看的话 , 它似乎看起来很古怪 , 脸也是变形的 , 你会感觉眼睛 , 鼻子都是错位的 , 雕工也不够细腻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它在原来原位置上的一些老照片 , 可以来对照一下 。
阳新:信念与情境-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的几个重要视角

文章插图
这是弗利尔拍的 , 就是以前在龙门石窟考察时拍的一张照片 。我们看到迦叶头像与整个石窟所营造出来的气息是统一的 , 非常的协调 , 刀功也很凝练 , 对形体的切割带有很强的写意性 , 有内在的张力 , 表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的形象 , 非常的古朴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到它与它原本空间的关系 。
关于雕塑诞生的这个部分就讲完了 。有一些工艺的部分省略了 , 比如贴金、彩绘、敷彩工艺、佛像的开脸、铭文啊等等 , 这些与讲座的主题没有关系 , 就不再去讲了 。可见 , 从工匠的角度去看 , 造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 , 更重要的是它自身一定要有一个认知高度 , 要有一个信念 , 这样才不会使作品陷入僵化呆板的局面 , 才能有感染力 。
关于雕刻经验 , 可以说一下我的感受 , 因为我经常去工匠的作坊里看他们干活 , 也经常动手去做仿古雕刻 , 你亲自去雕刻的那个感觉 , 和你在心里面想象自己去雕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 你手里拿着刀 , 心里就一定是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 , 只要一刀下去就一定是果断的 , 如果有犹豫不决 , 一定会在石头上表现出来 , 气韵就会很飘忽 。
比如雕刻一个唐代的开脸 , 和雕刻一个北魏的开脸 , 不仅仅是要注意区别造型的样式 , 更主要的一个前提 , 是你心里面一定要有那种时代气息 , 你雕刻北魏佛像的心态和雕刻唐代佛像的心态 , 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 而这种潜意识里面的差异就会表现在刻刀上 。
比如北魏佛像的嘴巴 , 那种线条比较硬朗 , 基本上不用考虑嘴巴周围的肌肉与嘴巴的内在关系 , 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化的形状 , 嘴唇的线条也不用去考虑细微的转折变化 , 也就是说带一点程式化的处理 , 所以会比较朴拙 。如果是唐代的嘴巴 , 你在动刀的时候考虑的点就很不一样 , 因为唐代造像非常有气度 , 而且有写实性的因素在里面 , 很丰满 , 它的嘴巴非常的有弹性 , 起伏变化也很微妙 , 所以你在动刀的时候 , 一定是考虑整体的脸部肌肉 , 不能只盯着局部 , 否则 , 你就会雕出一个比较古怪的一个胖子 。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去分辨一些东西的真假 , 会经常谈到气韵的问题 , 因为它很抽象 , 没有具体的标准 , 不同的人对气韵的理解都不一样 , 但是如果你自己有雕刻的这个经历的话 , 那你对于气韵的认识就会更加准确 , 不会仅仅只停留在美和丑这两个简单的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