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光州,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 。可以推断,自从唐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而称“光饼” 。“光饼”是福州传统名点,古时,福州书生晋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从历史而言,制作简易的“光饼”在前,即所谓戚继光将军下令赶制的行军杀倭的干粮 。从“光”字而解,既指饼形、色泽的特征,当然也包含传自光州及也含有纪念戚将军的“光”,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湛,很有历史风采 。
10、摊粞
立夏日,以金花菜或枣子猪油和粞灼成之粉,谓“摊粞”,立夏食之,防病驱灾 。
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讲:“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谓‘草子头’者 。磨米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脆香,名‘摊粞’ 。”文中讲的“草子头”就是现代讲的“草头”,也就是苜蓿的嫩叶,“粞”就是用稻米碾磨成的米粉,而“摊”在方言中指把柔软或糊状的食物铺成片状进行煎烤,现在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调成黏糊状再放入锅中煎熟或烤熟成饼讲做“煎饼”,而旧沪语中就讲做“摊饼”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讲:“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这个“摊”就是均匀分摊成薄片状的意思 。草头在今日仍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蔬菜,不过大多是清炒为“酒香草头”,或用来作荤菜的铺垫,如“草头圈子”等,上海人早已忘记,咱们的祖先有在立夏日吃“草头摊粞”的习俗 。不过,古人认为好吃的食品,并不见得也受今人的欢迎 。
11、虾面
立夏日,常在农历四月上旬,公历五月中旬 。这一天,过去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 。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 。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 。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儿备办猪肉、猪肚、猪腰只、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老父母食用,称为“补夏” 。籍此对父母表表孝心 。沿海渔民,对“立夏”日的天气特别注意,如果这天下雨,于渔民的捕捞作业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渔产歉收 。而农民则相反,视立夏降雨为吉兆,俗谚云:“降雨是烂夏,作田人真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丰收之意 。
12、嫩蚕豆
立夏标志着春天的远离,夏日的开始,所以这一天古时也称为“春尽日”,即春天结束的日子 。而习惯上,人们也常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所谓“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在立夏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绍兴人有吃豆、吃蛋、称重等习俗,均蕴含着古人祈祷平安度夏的美好期望 。
立夏以后正是青蚕豆上市的时节,在江苏不少人家会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 。蚕豆在王祯的《农书》上有“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之说 。在苏北乡下 。那里的田地多为咸田(土质含有盐碱,系黄海滩涂演变而成),地里种植的不是蚕豆就是棉花 。在每年五月份蚕豆成熟季节,许多人家拿蚕豆当菜又当饭 。而城市则多把蚕豆当小菜吃 。蚕豆入口软酥,沙中带糯,柔腻适宜,美味可口 。无论当小菜吃,还是当“闲食”吃,都有多种吃法 。苏北人对蚕豆更是情有独钟,在鲜蚕豆上市季节,常拿来炒咸菜、烧笋丝汤吃 。
<<<
立夏如何饮食养生
一、饮食宜清淡
立夏后,暑热逼人,容易令人烦躁伤心,食欲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尽量少吃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 。不妨多吃莲子、豆制品、鸡肉、瘦肉、芝麻、玉米,多喝牛奶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以起到强心的作用 。为大家推荐几款养心菜谱。
荷叶凤脯:取鲜荷叶2张,火腿30克,剔骨鸡肉250克,水发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盐、白糖、鸡油、绍酒、葱、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适量 。将鸡肉、蘑菇、姜切成薄片 。荷叶洗净,用开水稍烫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块三角形备用 。蘑菇用开水焯透捞出,冲凉后与鸡肉一起放入盘内,加上述调料搅拌均匀,然后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叶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长方形包,上笼蒸约2小时即可 。此菜有助养心健脾补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