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修正”,绝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放弃这种引导,以读为本,学生在多读中认字解词,体验感悟,凸现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 。做到多感受,少分析,入情入境,进行角色体验,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超越文本的心灵对话和“补白”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智”开发和“理”的感悟,使本堂阅读课成为学生一段难忘的经历 。课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范文2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 。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 。
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 。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 。
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 。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 。
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是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 。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课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范文3《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 。
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 。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 。
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 。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 。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 。
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 。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 。仔细想想,原 。
- 《老人与海》的原文是什么?
- 《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
- 《弟子规》读书心得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 史铁生的《老海棠树》的原文
- 高尔基的《海燕》全文
- 顾城的《远和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