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基准方中怎么样 基准方中待遇怎么样( 四 )


在技术方面,每年的研发投入多长?效果如何?有多长专利?到底产生了什么效果?技术水平和专利有什么关系?
在文化方面,你们院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假如未来要发展或者转型,要求文化有哪些调整?你的文化和地域文化、行业文化、设计院文化、创始人/院长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核心的几个问题一直不变,同一个问题问100个人,能得到非常丰富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一定更深刻 。
图1:调研的主要方向
调研过程,也是相互探讨的过程,也有很多设计院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从他们关心问题中,也可以看到行业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看到大型设计院在内部治理上的某些焦急 。
某公路设计院,他们提到的5个问题水平很高:(1)他们认为他们这个行业的市场基本上到顶了,假如要进一步增长,下一步的市场空间在哪里?需要积累哪些方面新的竞争优势?(2)如何引领技术创新,做好主业转型升级?如何掌握创新资源投入的准确方向,培育新业务核心竞争能力?(3)设计企业如何拉长价值链条,做好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4)海外业务如何实现发展规模上台阶、高端业务走出去?(5)设计院未来的组织形态如何发展?实现这一组织形态转型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从问题可以看出来,提问的治理者一定是对中心文件、央企下发的文件学得很多,民营企业不会提这样的问题的,“求发展、上层次、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是他们在思索的问题 。
某煤炭设计院的问题是:(1)对未来的市场和细分行业发展趋势的判定是什么?如何来抓住这种机遇?(2)要不要进行业务模式的转型,怎么转型?(3)设计院如何建立与业务模式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对于设计院的组织,我也想谈谈我的体会,大多数设计院的组织结构设计都是打补丁式、适应式的,很少有设计院的业务模式匹配了战略性的组织结构,大家可以回头来反思,今天我们也请到上海城建总院的陈主任给我们做了介绍,他们的组织结构设计其实就有一定的战略性,上海城建总院提出来这样的组织设计,我觉得可能跟隧道股份有很大的关系,隧道股份2、3年前给过攀成德的一个咨询课题“5年以后隧道股份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子,10年以后我们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子”,我们研究下来发现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是非常难的,所以如何设计未来的组织结构,这其实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 。
某水利水电设计院的问题是:(1)传统的水电市场是萎缩的,非传统业务的规模效益尚未体现,“十四五”期间应该怎么发展?传统水电设计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但是非传统的、新兴业务的规模很小,看起来未来的希望很大,但现在又很小,应该如何发展?现在在做的各项业务的容量到底有多大?(2)市场营销系统存在哪些问题?未来重点的营销策略应该怎么做?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谈点我的看法,我认为设计院的营销水平并不比施工企业高,无论是营销体系的建设,还是营销的策略 。当然我们是专家型营销,施工企业的营销可能更简朴直接 。(3)人员老龄化严峻,人才数量严峻不足,结构不合理,引进培养难度大,但改革创新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如何打破这样的困局?这个问题,我也想延伸一下,调研中的一些极端化的数据还是给了我极大的震惊 。我在30多岁时,给西北电力设计院做咨询,院长30多岁;那个年代,设计院30多岁的院长很多,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家5000人的设计院,80后中层副职以上在总干部人数中的占比10%都不到,另一家行业顶尖设计院,设计人员平均年龄42岁、自有员工平均48岁;天华蒋总谈到他们6000人的平均年龄是27岁,我问基准方中钟总“平均年龄超过多长挑战会比较大?”他认为平均年龄最好是30岁左右,上限35岁 。设计人员的年龄问题决定设计院的未来,有领导告诉我“改不了,现在根本招不到人,以前都可以直接招清华的,现在河海的都招不到了” 。(4)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如何进行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建设,留住和吸引核心人才?(5)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财务预算、市场经营、项目治理、绩效考核、薪酬体制改革、人才配置如何有效联动?如何推动分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发展?以上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几乎涵盖企业治理的方方面面 。
有些调研,在某些点上探讨比较多,我也跟大家做个汇报 。
跟某化工设计院我们探讨国际化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