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150万川人用榔头推车建起4座机场,保证B29能轰炸日本本土

有“飞虎将军”之称的陈纳德曾经在战后写道:“我们在华的一百多个机场 , 都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男人、女人和小孩留着汗血 , 辛苦地徒手筑成的 。 ”
多年后 , 他仍为当初从高空中所看到的景象而激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即将建设好的机场上忙碌 , 从天空中看就像是蚂蚁搬家一样 。
我们时常歌颂和铭记抗日的川军将士们:他们是参战人数最多 , 也是牺牲最惨烈的几个地区之一 。

40年,150万川人用榔头推车建起4座机场,保证B29能轰炸日本本土
文章图片
死字旗
除了在前方抗日的四川将士们外 , 在大后方的老弱病残们对中国抗战所做出的贡献也丝毫不小 。
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时候 ,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 , 在四川建立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机场 , 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新津机场 。
新津机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 。 决定建立这个机场的人是刘文辉 , 有“西康王”之称的四川两个刘氏军阀之一 。
在与其他军阀的争斗中 , 刘文辉为了取得优势 , 斥巨资从法国购买了三架飞机 , 为此加紧修建了机场 。 耗时四个月后 , 1929年初新津机场竣工 。 此时它虽然被称之为机场 , 但实际上只有一个雏形 。

40年,150万川人用榔头推车建起4座机场,保证B29能轰炸日本本土
文章图片
刘文辉
真正将新津机场扩大规模的还是国民党 , 但他们也是出于无奈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 ,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 从上海的淞沪会战失利开始 , 一路从南京退到了重庆 , 死守我国西南一隅 。
四川作为重庆的“大后方” , 是当时我国抗战的大基地 。 作为抗战时期的后勤“大本营” , 四川省 , 特别是成都市为抗战的后勤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这里的市民多次踊跃捐款、捐物 , 成都的军事基地生产了大量的军械供到前线 , 成都的军事学院源源不断在培养军事人才 , 东部大批大学、学者来到成都 , 在抗战时期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 。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 东部几乎全线沦陷 , 西部地区凡是沿海的地方基本都被日本封住了 , 西南的邻国 , 原本可以通过陆运提供物资的缅甸、泰国等地也很快被日本占领 。
能够将物资运送到中国的方式唯有空运 。 为此 , 中美等国联合开辟了“驼峰航线” 。 为配合驼峰航线 , 1940到1944年间 , 四川新建、扩建了中美联合抗战空军基地33处之多 。

40年,150万川人用榔头推车建起4座机场,保证B29能轰炸日本本土
文章图片
驼峰航线示意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 已经有雏形的新津机场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指定为中国空军基地之一 , 对它的扩建和修建随即被提上日程 。
这一项工作并不容易完成:因为多年来这里起飞和降落的飞机数量都很少 , 新津机场已经是即将荒废的状态 。
还有农民在周边种上了庄稼 , 形成了一个“怪胎”的形状 。 为了扩建 , 这些种上的庄稼全部被拔掉了 。
1939年国民党政府要求四川政府第一次扩建新津机场时 , 征集了周边几个县的十万多名民工 , 三千二百多亩地 。 从1940年十一月正式修缮开始 , 到次年二月 , 扩建工作算是正式完成 。

40年,150万川人用榔头推车建起4座机场,保证B29能轰炸日本本土
文章图片
四川人修建新津机场时的场景
当时新津机场的面积只足够一些小飞机起飞 , 1942年 , 为了配合美国来华空军作战 , 新津机场被作为“特种工程”之一 , 要改建为能起降B-29重型轰炸机的机场 。
B-29重型轰炸机有“超级空中堡垒”之称 , 是美国1943年底研制出的划时代的机型 。 它的最远航程可以达到了4000公里 , 意味着从四川甚至印度出发 , 都可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
“超级堡垒”的作战能力毋庸置疑地强大 , 但它对起飞和降落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 为此新津机场必须扩建到足够的程度 , 以满足B-29在四川经停和加油的需要 。
在这一次扩建是历史上动员民工数量最多、质量要求最高、时间要求最急的扩建 , 仅仅耗时5个月 , 四川人民便完成了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为了建设新津机场 , 留守四川的人只要还有劳动力基本都作为民工出现在了修建的过程中 。 国民党在新津周边的22个县征集了超过20万名民工 。
新津机场所在地是一片相当狭长的地带 , 最宽处也不过4000米 , 此前在这里居住的人只有两三万 。 骤然间有二十多万人来到此处 , 人挤人的程度不逊色于现在的任何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