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作文 个性化 教学 探索
1、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作文个性化教学探索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 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 , 文章也应是风格各异 。
但中学生写作构思雷同、选材雷同的文章比比皆是 。
写亲情 , 就是父母关心学习(送牛奶、讲道理) , 关心生活(病熬药、冷盖被);写挫折 , 就变成了“励志名人”的“宣讲大会” 。
写作本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 , 结果变成了一种“鸡肋”式的机械操练 , 成为一种缺乏冲动而不得不完成的学习负担 , 使作文教学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 ,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个性 ,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 也与高考作文“自主”“真实”“创新”的原则背道而驰 。
针对这一弊端 , 笔者在作文个性化教学上摸索出“四 。
2、化”路子 , 取得较好的效果 。
一、写作内容真实化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 , “自由表达作文内容 , 要感情真挚 ,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
真实是个性的前提 , 没有真实就没有个性 。
因此 , 写作力戒“假话、空话、套话” , 一定要讲真话 ,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 。
真话的源头在生活 。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真实的水来” , “生活充实 , 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 。
有人说 , 中学生“阅历不够、思想简单 , 没有东西可写” 。
其实 , 不是“没有东西可写” ,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 不善于捕捉真情实感和独到的体验 。
发现即充实 , 不断发现 , 不断充实 。
如何发现? 。
3、钱理群先生说 , “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发现大自然 , 发现自我 , 发现社会与发现大师” 。
大自然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 。
雄奇的山峰 , 广袤的原野 , 欢快的溪流 , 深沉的海洋;潮起潮落 , 斗转星移 , 四季更迭 , 春华秋实无不给予我们的启迪 。
在万物争春的季节 , 徜徉于田畴原野 , 欣赏“山花烂漫”“万紫千红”的美景;在晚霞沉寂的时分 , 面对大江东去 , 体味“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在倥偬繁忙的日子 ,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 享受“静听花开花落 , 笑看云卷云舒”的恬淡与安宁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这是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的人生哲学问题 。
。
4、“人贵有自知之明 。
”“我”有什么优点或缺点?我有什么长处或短处?“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像曾子一样 , 每天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 , 才能认识自己 , 发现自己 , 发现自己的内心 , 发现本真的生活 。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
“如果一个人被抛弃在一个孤岛上 , 他就不会专为自己而去装饰他的小茅棚或是他自己 , 不会去寻花 , 更不会栽花 , 用来装饰自己 。
只有在社会里 , 人才想到不仅要做一个人 , 而且要做一个按照人的标准来说是优秀的人 。
”(康德当你步入人生)大至国家和国际 , 小至学校和家庭 , 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 , 都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 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奋 , 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明辨 。
5、是非的要求 。
为培养学生发现的习惯和感悟的能力 , 笔者要求学生每日必做两件事:一是“检索” , 对一天从起床到睡觉中的所作所为、喜怒哀乐进行一一回顾;二是“反省” , 对回顾的内容进行“检视” 。
“检索”是梳理 , 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 ,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应能力;“反省”是筛选 , 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 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 充实生活 , 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在周记本上 。
二、训练目标梯级化从认识的角度讲 , 人的认识总是多层次的 , 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从个人生活讲 , “各人的经验有深浅广狭的不同” , “情感的强弱周偏各人不同”(叶圣陶);从写作现状讲 , 学生写作的兴趣有高有低 , 作文的能力有大有小 。
因此 , 在制定学生写作发展目标时 , 要 。
6、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 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
这样 ,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 。
笔者采取“目标梯级法” 。
每届学生接手后 , 首先摸清学生的写作情况 , 然后依据学情和写作训练规划 ,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类 , 从而拟定不同梯级、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 。
学生的写作训练目标分成三个梯级:第一个梯级 , 要求“写得清”,即给一个话题(文题) , 能够写得清楚 , 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出来 , 力争做到结构、语言等没有毛病 。
第二个梯级,要求“写得好” , 即给一个话题(文题) , 把想说出来的话较好地写出来 , 如写人能做到如见其人 , 写事能做到如临其境 , 说理能感染有力 。
这个阶段 , 要求学生全 。
7、面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写作要求及写作技巧 , 掌握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 。
第三个梯级 , 要求“写得有特色” , 即鼓励学生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 , 创造性地运用写作规律 , 能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写出有特色、有风格的文章来 。
第三梯级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实际也不可能做到) , 但至少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提出要求 。
这三个梯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 有它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一是每一个人不同时期处在不同阶段;二是从全班来讲 , 每个阶段都有三个不同梯级存在 。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 笔者又将每个梯级的目标细化 , 分阶段、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训练 , 从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 构成了一个写作知识训练网络 。
如 , 第一梯级的“ 。
8、写得清”阶段 , 训练内容分文章的语言、结构、选材、写作手法等类别;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训练的层级目标 , 并形成系列 , 如作文的结构如何做到首尾呼应、详略分明、过渡自然等 。
每个梯级阶段对不同写作的内容(训练点)达标要求也不相同 。
如作文语言训练 , 对第二梯级“写得好”的要求 , 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 炼词(字) , 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灵活 , 富有表现力 , 语意明确;第二层次 , 炼句 , 要求做到语句生动形象 , 善用修辞 , 描写细致 , 句式灵活 , 语意流畅;第三层次 , 炼意 , 要求做到“形质兼备” , 极富意蕴 , 启人智慧 , 令人回味 , 语意丰厚 。
对每个层次又细化为具体的知识训练点 , 如第二层次“炼句” , 分善加修饰语、善用修辞、善用句式和善于具体 。
9、化描写四个知识点 。
这样 , 目标梯级化 , 知识网络化 , 训练系列化 , 从而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
三、拟题设计层次化作文教学训练的题目要满足不同层段的学生去写 , 让每个人都有话说 , 使之均能练而有得 。
因此 , 要精心设计 , 由浅入深 , 由易到难 。
如对写作内容设计可从常规话题(一般)到焦点话题(特殊);对审题立意的设计从人云亦云(旧)到人所未云(新) , 从单一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常规思维到特异思维等 。
如下面一组题目:课内与课外学与问发光与沾光这三个题目 , 从结构形式上看 , 都相同 , 是两个并列的短语 , 并都用连词“与”相连 , 都是谈两个事物(概念)间的关系 。
但分析起来有难有易 , 第题 , 是学生较熟悉的 , 平常老师讲得也较多 , 属常规话题 , 一般的 。
10、同学均能说得清楚 。
第题学生写起来并不感到陌生 , 但要把它谈清楚 , 难度显然大于第题 。
因为这里的“问” , 不单指问别人 , 还包括独立思考后提出的问题 , 既要把两者关系揭示出来 , 更要侧重于某一点把道理说透 。
第题 , 包含两个对立的概念 , 从两个概念的对立关系出发 , “发光”显然是指“贡献创造” , “沾光”则是指“坐享其成” , 文章应着重赞扬“发光”精神 , 适当批判“沾光”思想;从内容上看 , 它是一个“焦点”话题 , 学生并不很熟悉 , 而且较抽象 , 较空泛 , 大家都能谈一点 , 但写起来易留于表面 , 要揭示出概念的真正含义 , 需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 方可写得好 。
上面是一组难易有别的不同的文题(材料) 。
我们再以立意为例 , 看下面这则材料:1963年 。
11、2月7日 , 美国白宫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 , 奖励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卡门 , 表彰他对科学的贡献 。
冯卡门当时已经81岁,有严重的关节炎 , 头脑虽然敏捷 , 但是步履艰难 。
当他上台领奖往回走的时候 , 不慎闪了一下 。
肯尼迪总统连忙过去扶他 , 他慢慢地站起来 , 推开总统的手,对肯尼迪说:“尊敬的年轻阁下 , 您应该知道一个物理学的常识,大凡物体在跌落的时候是不需要任何浮力的,只有在上升的时候才才需要支持和帮助 。
”说完把手一挥,走了 。
学生分析它的立意 , 有以下几种情况:美国对科学的重视;肯尼迪总统对人才的扶助;科学家冯卡门拒绝总统的扶助 , 说明他蔑视权贵 , 有骨气;人才成长中 , 何时需要扶持 。
显然 , 这几种立意 , 反映了不同层段的学生对材料 。
12、理解的不同程度 。
前三种揭示的是材料的显现主旨 ,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 都不是很准确、全面 , 属“擦边球”类 , 而且与别人“撞车”的可能性极大 。
如观点 , 这里是有冯卡门蔑视权贵的一面 , 但它不是材料的重心所在 , 因为蔑视权贵 , 还可以拒绝参加这个仪式 。
因此 , 相比之下 , 只有观点才是好的立意 。
冯卡门拒绝总统的扶持后 , 说了一席话 , 其潜台词是:当时我为科学奋斗的时候 , 你们什么也不给我 , 一点也不给我支持 。
如今我取得了科学的重大成就 , 又是鲜花 , 又是奖金 , 又是开会 , 又是奖章 , 亏你还来扶我一把 , 躲开吧 , 我不需要!透过这个现象 , 可以深层地看到 , “人才成长需要扶持 , 犹如刚出土的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 , 各级领导都应做“伯乐” ,。
13、给成长中的“千里马”以应有的“浮力” 。
这样立意 , 开掘就深 , 而不是浮在材料的浅层表面 。
历年高考作文 , 从写作内容上看 , 有一个共同点 , 即每一个文题(话题) , 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写性 , 每个学生都能动笔 , 都会有话可说 。
但从立意这个角度看 , 不同学生的认识有高低之分 , 写出的文章也就有了优劣之别 。
如果运用常规思维 , 只能按部就班 , 人云亦云 , 这是“说得清”的要求 。
但我们要能求新求异 , 超凡脱俗 , 另辟蹊径 , 达到“人无我有 , 人有我新”的境界 , 使文章“说得好”“说得有特色” , 这就需要特异思维的能力 。
四、评价激励多样化对于作文的评改 , 笔者采用“三个结合”:一是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 。
如小组评改、同桌互改、师生共改等 。
不同阶段 ,。
14、评改的方式也不相同 , 前期以老师的评改为主 , 后期以学生的评改为主 。
学生的评改 , 按程度为四人一组 , 组长可以固定也可以轮流 。
评改前老师将学生作文按好、中、差分到各组 , 并根据训练系列确定该次重点批改的内容和评改要求 , 如主题的鲜明、深刻 , 观点的准确、科学 , 材料的典型、可靠 , 结构的完整、紧凑 , 语言的准确、生动等 。
二是宏观控制与微观指导相结合 。
每次作文评改 , 笔者既注意学生训练的整体情况 , 又注意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
学生的评改 , 往往是按写作的基本要求去衡量 , 那么作为老师 , 就要注意不同层段的学生写出的不同的文章 。
笔者不是用传统观念的“优、良、中、差”去评判不同的人所写的同一篇文章 , 而是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的强弱,训 。
15、练起点(基础)的高低 , 训练过程中的学情变化(有否提高、提高的快慢)等来评价 , 只要他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 就可获得“优” 。
在我们这里 , “优”的含义不一样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它不单是指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 ,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训练态度与成效的一种肯定 。
因此 , 一篇好的习作与一篇不太好的习作都有可能获得“优” 。
这样做 , 使不同层段的学生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
三是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 。
我们改变单一的课堂讲评模式 , 形成了多途径、全方位的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四个一”工程(“四个一”指“摘抄一则名言、一首诗歌、一段美文 , 写一篇练笔”的简称 , 它是对学生每周阅读和写作内容的概括 , 每周由学生讲评);开办学生佳作 。
【作文|作文个性化教学探索】16、栏 , 供大家学习借鉴;每周评选优秀习作 , 把优秀作文挂在教室周围 , 让大家投票评判 , 并每学期精选结集人手一册;建立文学社团 , 办手抄报 , 编印刊物 , 发表优秀习作;组织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开办优秀学生写作专题讲座等等 。
这些举措 , 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写作的兴趣 , 形成“春山磔磔鸣春禽 , 此间不可无我吟”(苏轼)的良好局面 。
郑板桥有书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 领异标新二月花 。
”没有一花来引领 , 哪得二月繁花开!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四化”实施 , 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主体意识 , 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的时间和空间 , 最大限度地提供教师因材施教的时间和空间 , 从而保证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高效化 ,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杨耀明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 , 欢迎下载 , 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工 , 下载后可重新编辑 。
来源:(未知)
【学习资料】网址:/a/2021/0321/0021743173.html
标题:作文|作文个性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