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中山大学王竹立: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

自计算机和网络诞生以来 , 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 。 网络时代与智能时代是一脉相承的 , 分属于信息时代的不同阶段 。
前者属于信息时代的初级阶段 , 主要特征是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跨时空的流通;后者属于信息时代的高级阶段 , 主要特征是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更“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利用 。
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期 , 教育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 目前尚处于巨变的前期 , 更大的变革即将来临 。 本文将从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说起 , 对当下教育的全貌进行扫描 , 并对变革的顶层设计进行讨论 。

王竹立|中山大学王竹立: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
文章图片
自计算机和网络诞生以来 , 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 。 网络时代与智能时代是一脉相承的 , 分属于信息时代的不同阶段
一、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
(一)知识发生五大变化
信息时代之前 , 知识的外部存储主要靠纸质书本 , 知识传播与流通的方式也主要通过纸质书本印刷和发行的方式进行 。 纸质书本是以文字和少量图片的形式存储信息的 , 文字是按照字符顺序线性排列的 , 这导致人们必须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文本形式表达出来 , 而且按照线性的结构去进行整理和分类 。 知识被分门别类地安排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书本里 , 以至于知识的传播被“教科书化” 。
网络诞生之后 , 情况发生了变化 。 信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由纸质书本转移到数字网络 , 信息和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 , 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 网络不是线性结构的 , 而是三维立体结构的;网络有超链接 , 可以随意跳转 。 因此 , 信息和知识不再受文本和线性结构的限制 , 而可以以多媒体和网状立体结构的形式存在 。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信息与知识的加工和生产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趋势 。 这些关键因素导致知识出现了五大变化 。
1.知识由静态的层级结构变成动态的网络生态
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不再是静止的、固定的、结构化的 , 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碎片化的 。 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称之为“知识流” , 并认为知识有半衰期 , 过一段时间某些知识就被淘汰或更新了 。
2.知识呈现方式由抽象变为具象
当知识以文字和符号方式呈现时 , 它是抽象的;当它以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呈现时 , 它是具体的、形象的 。 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常常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 因而是具象化的 。
3.知识由“硬”变“软”
书本中那些被专家学者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是稳定的、不易变化的 , 因此属于“硬知识”;网络中有大量的未被结构化、系统化的信息与知识 , 它们是不稳定的、变化迅速的 , 被称为“软知识” 。 软知识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知识 , 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知识 , 其中只有极小部分有可能会被结构化、系统化 , “沉淀”为硬知识 。 大部分则被更新或淘汰 。
4.知识由整体变成碎片
书本上的知识是结构化、系统化的体系 , 因而是比较完整的;网络中的知识更多的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 ,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知识单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知识体系与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被弱化或切断 。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快节奏多任务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加重了知识和学习的碎片化 。 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思维碎片化 , 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增强 , 使碎片化成为必然趋势 。
5.知识生产由单纯的人类生产变为“人-机”共同生产
以往知识生产主要是专家学者的专利 , 现在知识生产已经有越来越多网民的社会化参与 , 未来知识生产还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智能机器人的参与 , 形成“人-机”合作共同生产 。 知识生产与更新速度将极大地加快 。
(二)学习发生五大变化
知识变了 , 学习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 否则无法跟上知识发展与更新速度 。 信息时代学习也将发生五大变化 。
1.学习中连通将多于建构
过去知识学习强调理解和记忆 , 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知识本身进行意义建构基础上的 。 理解与记忆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 但随着知识生产与更新速度极大地加快 , 信息与知识总量爆炸性增长 , 人类学习遇到信息超载的严峻挑战 , 即信息与知识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人脑加工处理的速度 。 人类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进行意义建构 , 而不得不采用以连通为主的学习方式 , 即联通主义理论所主张的“知道在哪里”“知道谁” , 比“知道是什么”“知道怎样”更重要 。 今天的学习就是连通知识结点、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