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来抗霾

《大家一起来抗霾》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成都商报评论员刘琴





昨天晚上,“茶馆座谈会”又开张了,席间高朋是成都各界市民代表,主题则是大气污染防治。





气氛很宽松,但话题却不轻松。这段时间,成都重污染天气预警频频启动,抗霾,已经成为这个冬天成都最为严峻的课题。就在这次“茶话会”举行前的短短一周时间内,成都集中出台了取消“五路一桥”费、限行扩面、地铁票价优惠三大政策。三大民生政策虽然各有侧重,但其指向,都与大气污染防治密切相关。





当成都开启“三步走”的新时代新征程,实际上,成都,不仅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也处于一个矛盾凸显期。这个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幸福城市”、“最有商业活力城市”、“最适宜新经济成长城市”等一个个城市荣誉接踵而至,成都也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许多年发展累积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比如“蓝天保卫战”,就从“打好”进入到“打赢”的阶段。说实话,这对政府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比如“五路一桥”费取消了,自驾出行更方便了,但抗霾的压力却大了;限行扩面有利于治霾,但却增加了人们出行的不便;地铁票价优惠鼓励人们绿色出行,但其背后是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一个城市的运转就是这样,巨大而复杂,许多环节看似互不搭界,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每一项决策的推行,都必须在诸多矛盾对立、诸多利益纠结中去辨清主要和次要、眼下和长远、局部与整体。三项政策的集中出台,看似各有各的点,实际上统筹了抗霾与治堵、发展与环境。这,考验政府的城市管理理念,考验政府对公共需求的精准把控,也考验政府的执行力。





三项政策的出台,无一例外都成为成都市民的议论焦点。从基本面看,“赞”的居多,这在情理之内。三项政策的导向,是推动城市发展从经济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其背后,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逻辑。说到底,“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当前成都发展最大的利益指向,就是对高品质和谐宜居城市的向往,就是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把握好这个基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找准了撬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杠杆。当然,也有“弹”的。这不奇怪,利益多元,表达多元。无论怎样,来自基层的声音,就是市民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表达。





如此背景下,“茶馆”的开张,就是倾听,就是回应,就是协调和理顺,就是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聚智和聚力。





当个别利益和普遍利益冲突,少数利益和公共利益纠结,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交织,“共建共享”应该就是获取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最好方案。





迄今为止,成都今年已经收获超过230个蓝天,空气优良天数创五年最好水平。这,就是全城共建共享的结果。从主动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商户到积极探索科技治霾的各路科研队伍,从公正执法的环保警察到勤恳敬业的环卫工人,以及主动选择地铁、共享单车这些绿色出行方式的普通市民,大家都在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汇集成流,就是成都大气污染治理的源泉活水。





说到底,抗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多一分共建,就多一分共享,天空就多一分湛蓝,城市就多一分质感。





所以,行动起来,大家一起来抗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