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病能好一半!

病由心生有科学依据

想开点儿+积极防治,养心和养身都不可缺

保健时报采访人员(记者) 楚超

“之前我感觉胸痛、手抖、恶心,血压也高了,直到大夫说这不是大问题。我从诊室出来,居然什么事儿都没有了。真是太神奇了!”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大,现在有些年轻人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肿瘤专家说,癌症和心情有很大关系。惜命一些的人感到不舒服时都会认为大难临头,旁边的人见状都会劝:“哪儿那么娇气?别琢磨它,自己调节一下就好了!”没成想,有时候还真管用。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病由心生”“养身先养心,养心先养性”,足可见性格和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遥控”作用。

而现代医学当中专门研究心理和身体之间规律的心身医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目前很多医院也开设了心身疾病门诊。

高血压、咳嗽、厌食、腹胀……都跟心理有关

病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病能好一半!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现代医学认为,如果患者有明确的非器质性的躯体症状,有导致或促进这些症状的明确心理社会因素,并且可以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那么这种情况可诊断为心身疾病。也就是心理原因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而并非原发的生理疾病。

据资料介绍,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某种性格或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因素。

3.心身疾病常表现为躯体化症状。

4.心身疾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

我们常见的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冠脉痉挛、心因性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因性哮喘、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神经性呃逆(打嗝儿)、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和神经性腹胀等,都属于心身疾病。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许多常见疾病都可视为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疼痛等,心理因素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提出,如果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到患者的心理健康,会诊联络精神医学,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将对躯体疾病的总体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知识卡片

心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可谓釜底抽薪

原发性高血压,通俗地说就是找不到原因的高血压。患者往往会觉得自己陷入了无底洞:“如果是继发性的,还能找到根,从根上一解决,血压就降下来了。可这原发性的,除了花钱吃药外,就是坐等靶器官受损,唉……”

对此,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许秀峰分析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有心理机制的:不良人格(该词并无贬义)和慢性应激在高血压遗传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和短暂性血压升高。

如果上述因素持续存在,就会引起持续性的高血压。如果原发性高血压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加之心理干预,那么不失为一种釜底抽薪的好办法。”

有些病专爱找有相应性格的人

病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病能好一半!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你到底属不属于容易“病由心生”的,还得看你的人格类型。“每个人患心身疾病的风险状况,往往跟该人的心理特征、社会特征有关。首先是人格上的差异。”武警总医院军人病区心理门诊主任医师袁红介绍说:

A 型人格行为模式特征是,喜欢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争强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诱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

B 型人格表现为,没有很大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

C 型人格惯于自我克制情绪,不善于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中。这样的性格容易患癔症,也比较容易得癌症。

另外有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轻易外露、洁癖;而性格内向、消极,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则易患支气管哮喘;得溃疡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动、顺从、过度关注自己的性格特征;性格固执、爱怨天尤人的人患偏头痛的风险较大……

体质决定性格VS性格决定体质

病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病能好一半!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既然身心之间关系这么密切,那么从心理调节来应对生理疾病特别是属于心身疾病的生理疾病,显得尤为重要。有资料介绍,西方的心理治疗最早只能追溯到19世纪中叶催眠术的治疗以及后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治疗,而中医的养心之术要远远早于西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曾说:“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身科主任医师梅妍介绍说,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躯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即“形神合一”,并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作为病因学中致病因素之一,称为情志致病。

《黄帝内经》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惊)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其论述了躯体与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到底是性格决定了体质,还是体质决定了性格,这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

与刚才所讲的人格类型与疾病“偏好”之间的关系类似,中医也发现,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更容易被某类疾病找上门儿。比如,阳虚质的性格特征多为沉静、内向、胆小等,其免疫功能易发生紊乱,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心身疾病。

再比如,气郁质、气虚质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抑郁,而平和质的人发生抑郁的几率相对减少。《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无论是气机郁滞还是气虚不足,均会造成气机失调而致病。

糖尿病患者多阴虚燥热之体,日久阴伤气耗,气阴不足而致抑郁。同时,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上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可致肝疏泄功能异常,气机失调而致抑郁。

人际环境影响性格甚至体质

有专家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患者压抑的生活状态,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很容易“传染”给周围的亲人、朋友,使他们心理、生理发生改变而患病。

而反过来,一个人生活环境中正能量的多与少,也影响着这个人的性格和体质。袁红讲:“如果一个人周围有足够善解人意的家人、师长、朋友或同事的关心,那么他即使遭遇了心理上的挫折,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地排遣内心的压力而不至于影响身体健康。

相反,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的人,则由于该支持系统的弱小,而不易对心理反应进行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过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改善一个人的人格,从而加强他抵御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个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强烈差异性。”

身体不舒服,有时不能光靠“想开点儿”

病由心生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这篇文章,你的病能好一半!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既然总说“病由心生”,那么对于不太急的非器质性的疾病,能不能光靠“想开点儿”“放松点儿”这种意念来恢复呢?恐怕也不能。

采访人员(记者)的一位朋友自主创业,压力非常大。一年前他总是发生一过性胸骨后痛和双手细微颤抖,他慌了神儿,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但经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医生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给他开了一些药,并嘱咐静养。

他通过和医生请教以及上网查阅资料发现,心脏神经官能症并非器质性病变,预后良好;而且自己还年轻,也没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若服药会伤肝、伤肾。所以他就把药放在了一旁没吃,想单靠休息和意念调节来恢复。

但一年过去了,问题照样存在。他找到医生之后,医生认为他这是没有按医嘱服药而造成的。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心和身都要调节,缺一不可。”许秀峰表示:“心理调节和意念恢复只是一方面,还远远不够。简单来说,这种神经紊乱只凭意念和放松很难恢复,必须用药物来助一臂之力。”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编辑 || 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