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原标题:【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医生坚守了38年

基层好医生:孟新生

坚守38年,身残不忘解他人疾苦

他是驻马店市平舆县东和店镇中心卫生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他身体残疾,却矢志不渝潜心钻研医学;他从医院勤杂工做起,到如今已是医院副院长。

在平舆县东和店镇,提起他,周围几个乡镇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从走上行医道路到今天,他已走过38个年头。在这38年里,他一直在基层医生这条道路上默默坚守。

【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身残志坚

立志学医

1962年,孟新生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在县委工作,母亲当时是县政府副县长的预备人选。然而,一夜之间,父母被打成右派,需要下乡接受劳动教育,襁褓中的孟新生被送回东和店镇农村老家。

不满两岁时,孟新生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右下肢跛行的毛病。身体的残疾给孟新生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求学路上更是充满了艰辛——几乎整个小学、中学生涯,他都是由父母背着去上学的。

孟新生从小立志学医,他说:“我的病治不好了无所谓,我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使更多人解除痛苦,不让他们和我一样饱受病痛折磨。”

1978年,孟新生以全校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但是因为身体残疾,他连高考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就这样,他被挡在了大学校门外。

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1979年他进入东和店镇卫生院(平舆二院),当了一名勤杂工。1983年,他通过县招工考试成为医院正式职工,先后从事收费员、护理员、药剂师等工作。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拜医院几位老中医为师,潜心学习中医知识。每一个中医理论,数百种中医药材的性能、主治等,他都熟记于心、运用娴熟。他还学会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要领,尝试为患者诊断、开方,然后拿给老中医进行鉴定。

1987年,孟新生考入平舆县卫生学校,通过一年的学习取得正式医学文凭。为了提高医术,毕业后他又在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完成5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其间,他还在平舆县医院实习一年,全面学习掌握了心电图、常规化验等。1993年,他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一年,后又通过自学,于1999年获得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科文凭。

多年艰苦学医路,孟新生以医院勤杂工身份入行,一步一步取得执业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资格。

1993年,他接任平舆二院内科主任,1995年接任大内科主任,2009年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成为业内同行一致认可的骨干专家。一位已故的老中医,也是孟新生的老师,曾送给他这样一副对联:身残志坚,立志学医救人;自学成才,医德高尚技术精湛。

不忘初心

心系百姓

【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医者仁心,每个医生心中都装着最朴素的心愿,就是救死扶伤、造福百姓。从走上从医之路起,孟新生就暗下决心:以所学医术报效桑梓。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孟新生接到医院值班室电话——镇皮革厂70多岁的老工人李从德突发疾病,亟须有人到家中进行救治。

孟新生在妻子的搀扶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雪走了3公里,终于赶到李从德家。原来李从德患有气管炎,感冒后引起气胸,嘴唇发紫,昏迷抽搐。检查诊断完,孟新生返回医院拿手术器材,然后又赶到李从德家在床边为他做了胸腔封闭式引流术。李从德终于脱离危险。

1997年春天,东和店镇宁庄村民李伟的爱人赵凤英产后高热不退、阵发性抽搐,陷入重度昏迷。主治医生劝家属放弃治疗,于是李伟把妻子接回了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李伟找到孟新生。

孟新生经过详细检查和询问,并结合医院开具的病历,诊断赵凤英是“脑部上矢状静脉窦血栓”引起的合并感染。接下来的一个月,孟新生风雨无阻地坚持到赵凤英家中为其治疗,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随叫随到。

赵凤英的家人不懂如何护理,孟新生就亲自为赵凤英吸痰、拍背、导尿,不嫌脏,不嫌累。在孟新生的精心治疗下,赵凤英竟然痊愈了,并且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

为了更好地到患者家中应诊,右腿残疾的孟新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骑自行车。如今,他家中摆放着3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这些车见证了几十年来他为患者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孟新生在给患者检查身体

孟新生说:“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有大爱,不仅要医术好,医德和服务态度也要好。”德技双馨的他,在东和店镇及周边乡镇都拥有响亮的名气和极高的声望。他曾连续16年获评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后来他谦虚地说:“这些荣誉我就不要了,给年轻人吧!”

孟新生的诊室里常常挤满患者,现在他虽然担任副院长工作,但依然坚持上午坐诊。

最近,他还带领平舆二院巡诊医疗服务队下乡对贫困患者进行疾病筛查、巡诊服务等,让贫困地区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作为医院副院长,孟新生也十分重视医院发展、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着力为年轻人创建更多更好的空间。

在他的长期努力和坚持下,平舆二院从1992年开始,每月开展两次全员业务学习,一直坚持进行了25年,从未间断。

孟新生常对身边的人说:“作为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劲儿出多大劲儿,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老了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才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

基层好医生:徐春玲

滩区的小孩最需要我

她是濮阳市濮阳县徐镇镇卫生院医生。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徐春玲就许下了这样一个愿望:让农民不出远门就能看好病,不花大钱就能看好大病;农村也要有市、县级水平的儿科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一干就是25年。

【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育儿观念落后

无辜孩童被“误伤”

1998年以前,农村家庭供暖条件极差,这对新生儿的照料极为不利。为了给孩子保暖,有人会在孩子的被褥上倒上“炒过”的沙土,这样做还能避免不停换尿布的麻烦。

但是,由于沙子升温快,许多新生儿常出现臀部被烫伤或尿路感染等现象。沙子降温也快,许多新生儿被冻伤,得了“硬肿症”,学名为新生儿寒冷综合征。

“那些年,位于濮阳县黄河滩区的徐镇镇卫生院还没有专门从事儿科的医生,新生儿的死亡率、因病致残率很高。”徐春玲说。

“土法子”

照样能治好病

“当时医院条件比较差,没有暖箱,我就想了很多土方法,比如用暖水袋、输液瓶等取暖。”靠这些“土法子”,她救治了很多上级医院医生认为只能在暖箱中才能救治的患儿。

徐春玲回忆说,刚进修回来时,有一个早产儿,出生时两斤多,不会吃奶,呼吸不好,治疗4天也不见任何好转。她和护士就在输液瓶中灌满热水,给患儿不时更换,并整夜守在患儿身边。

第二天,患儿的呼吸逐渐平稳,小嘴蠕动着想吃东西,徐春玲就用滴管喂他,患儿吞咽困难,她就通过刺激面颊、捋脖子使其下咽,10毫升的奶喂了1个多小时才喂完。努力了1个月,孩子终于康复。

创建儿科

开创“儿科康复、重症监护”先例

【走近基层好医生③】从医院勤杂工到副院长,这个身残志坚的基层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徐春玲正为当地的孩子看病

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归来,徐春玲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儿科,结束了徐镇镇卫生院无儿科的历史。

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护士们经验不足,不会扎头皮静脉针,不会调控输液速度。此外,当时医院连最基本的设备也没有,如小儿胃管、婴儿吸痰管等。

尽管难处很多,但是她没有打退堂鼓,依然坚持认真培养儿科医生、儿科护士。

2011年,徐春玲从徐镇镇卫生院调到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了半年,她毅然决定回去。“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要为更多人服务。镇上有能力跑到市里看病的人不是太多,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有一个专业的医院,有一群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他们会省很多钱,看病也更方便。好在当时家里人也比较支持我。”就是靠着这样纯粹的想法,让徐春玲再次回到徐镇镇卫生院。

她把从市级医院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使他们的儿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立了徐镇镇卫生院的小儿康复科、重症监护室,开创了乡镇卫生院“儿科康复、重症监护”的先例。

徐春玲所做的一切就像她说的那样:“我们虽然不是风云人物,左右不了历史,但是我们能把身边的小事、把自己的工作尽力做好,这就够了。”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大河健康报,由大河健康网编校推荐发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