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产如此焦虑:不惜血本希望小孩不落后他人,自己却异常节约

很多中产如此焦虑:不惜血本希望小孩不落后他人,自己却异常节约

文/竹林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编者按:

 

本文作者竹林通过身边的情况描写了这样一批人:身为中产,却在节制消费,原因是为了子女教育。

 

识局君有个朋友在北京算是典型的中产,有一套150平的三环的房子,两部宝马,家里的日常开销也无忧无虑。他是农村走出来的、完全通过自己的打拼在首都立足。最近他比较烦恼,原因就是家里老人生病需要大治,他突然间发现,钱不够了。除了用掉了积蓄,卖了一部车外,他只剩下一套房子,但妻子不同意为了老人看病而卖掉房子。

 

这是他当年没远见么?不是,他早就想给农村的父母买保险,但保险公司说年龄太大,又有隐形疾病,不让商业险。他父母在农村有一种能够报销很少的农保。

 

他突然间觉得自己从中产“沦落”为社会底层。这个情况其实挺普遍的,尤其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走到大城市立足、后来变为中产的人群。

 

其实中产阶级并不容易,且不说奋斗过程中的艰辛,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也不是外界说得那样慷慨。说白了,我们现在很多说的中产阶级,还只是工薪阶层中稍微过得好些的。但这个群体其实很多平时也在节制消费。比如因为小孩的高学费、高房价、老人的高医药费,不敢放开消费。

 

但纵观竹林的这篇文章,在识局君看来,本文还有一个现象更需要关注,为何很多中产对子女的教育如此重视和焦虑,重视得甚至超过了自身的能力。说实话,现在全民都焦虑自己子女教育,但这种焦虑似乎在中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正文:

 

对于中产的定义可以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们对于什么是中产也有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总体上来说,财产比较丰厚(比如有一套以上住房和一辆以上私家车),收入比较多(远超平均),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可以被称为中产。如果符合这些条件,家庭财务方面的安全垫,可以说是比较厚的,无论在几线城市,都可以生活相对轻松。中产阶层理所当然被认为是消费的主力,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恐怕并没有这么简单。

朋友中有个杨姐,家庭条件比较好,老公是重点大学的教授,还担任行政职务,是一个学院的副院长,而且早已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熟悉大学里面情况的应该明白这两个名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去国内任意大学任教,对方绝对会欢迎,再往前一步,就只有参评院士了。杨姐本人也在学校一个下属单位任职,虽说收入远远赶不上她老公,但是非常轻松,本来也是学校为高级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安排的岗位。他们家完全凭借他老公的收入,在这个普通的二线城市,也足够支撑他们的较高水平的生活了。根据她向我们说的收入情况,她老公这样的教授,基础收入一年至少也能拿到六七十万,他本人的差不多七八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家有两套,一套是学校早年的内部房,一套是自己买的商品房,现在有两辆汽车,夫妻两人各自开一辆。这样的收入即便放到一线城市,也算是中等偏上了吧?按说,家庭年收入七八十万,在这个弱二线城市几乎两年就可以全款买一套不错的房子了,他们有没有买房买车的花销,还不随便花钱吗?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杨姐平时花钱仅仅比周围普通的同事稍微多一点,很多东西甚至还从网上购买。平时花钱并不大手大脚,对比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相当节制了。之所以不敢太花钱,杨姐说,都是为了孩子。

杨姐有两个儿子,大宝二宝,双胞胎。出生在高知家庭的孩子,并不一定代表一定能够拔尖。两个孩子在学习方面,只能保持中上的水准,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是在大学的附属学校上,主要招收校内职工子弟的附属学校,教学水平在省内是一流的,生源当然也不错,因为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高知家庭的孩子,头脑都相当聪明,所以大宝二宝在这种同学中就只能保持中上游的水平了。早在大宝二宝小学的时候,杨姐就看出两个孩子的天资,想保持拔尖水平考个顶尖中学然后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甚至如果后续学习水平上不来,发挥不好,可能上不了比较好的大学。如果进一个普通的大学,后续对于孩子的发展很是不利。学校里同事就有现成的例子,虽然父母有在学校是教授副教授的,但是孩子上了普通大学,毕业后还是靠父母亲戚关系进了一个普通的国企,稳定当然是稳定,但是无论在收入还是个人发展前景上,都很难有提升。这差不多意味着阶层的滑落!这一点是杨姐绝对不能接受的。

靠孩子的天资和国内的教育环境,他们不可能在竞争中取得很大优势,那么杨姐想到的就是让两个孩子去国外上学。所以在大宝二宝小学的时候,杨姐老公就联系了海外的朋友,安排孩子在美国一个小学上了半年,让两个孩子先体验了一下美国的教学环境。那时候孩子虽然小,但是在全英语的环境下,大宝二宝的口语却有很大改观。那半年,杨姐办理停薪留职去美国陪读,全心全意照料两个孩子。回来后,他俩在国内接着读初中,那三年的时光,大宝二宝除了在英语方面稍微强一些之外,其他科目依然表现平平,中上水准,永远无法进入班级前十。这时候更坚定了杨姐让孩子到国外读书的决心。

初中毕业之后,大宝二宝也没再参加国内的升学考试,因为即便是考,也不可能考到省内的几所顶尖高中,两人直接被送到了美国一个高中开始了美国的漫长求学之路。杨姐依然需要去美国照料两个孩子,只有在孩子放假的时候,才回到国内住一段,假期过后再回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这三年中,两个孩子在美国学的还不错,去年,二宝拿到了全美前50的的一个大学的录取通知,大宝也申请了一个比弟弟的学校排名差一些的大学,但是也还算不错。至此,杨姐也结束了陪读生涯,两个孩子已成年,上了大学之后就完全靠他们自己照料自己了。

当初大宝二宝去美国读高中的时候,杨姐变卖了一处小户型房产,那时候他们家有三套住房,卖那套房子的钱足够支撑两个孩子的美国的高中花费。现在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在美国的花销差不多一个人一年要二十万,所以一年至少四十万左右要支付大宝二宝在美国的求学费用。这样算下来,他们家庭收入的一多半就要支付给孩子的教育。这当然是因为大宝二宝申请到的学校需要他们自己支付学费,因为他们的成绩依然没能让他们申请到全额奖学金。我们从新闻上看到的每年冒出来的学霸,不但拿到好多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还很多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甚至提供生活费用等,条件好的让人眼红。那毕竟只有少数的那些人,绝大部分海外求学的学子还是自己承担了求学费用,就像杨姐家的孩子一样。

杨姐家虽然现在仍然有两房两车,但是除去孩子的海外教育费用,剩下的可支配收入,也就腰斩了。当然,即便这样,在二线城市依然会高出平均水平好多,依然是中产阶层里面的核心层。即便如此,杨姐依然不敢有太高的消费。孩子上了大学了,还是国外的大学,以后的履历里面自然而然就有多年的海外求学经历,比在国内上学的学子们会光鲜不少,阶段性的任务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们只需要持续为孩子提供四年的教育费用。但是,杨姐又为孩子往后想了,这两个孩子可都是男孩啊,照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估计在美国本科毕业后不大可能再深造了,毕业后如果回国就业的话,可能会找个好点的工作,但是肯定马上又面临孩子结婚、买房的事情,到时候两个孩子买房的首付肯定是需要他们来出的。即使让他们都在这最普通的二线城市买房,一个差不多的房子,两人的首付款加起来,也抵得上他们不吃不喝至少两三年的收入了。照杨姐自己的说法,到那时候,她才算真松一口气,不再在经济上资助两个孩子了。

鉴于她自己的经验,杨姐经常跟周围年轻些的同事说,一定要为孩子储备好上学的钱,如果孩子不能拔尖,最好的方法就是送到国外去,相信都是肺腑之言,因为这一切她都经历了一遍。

她一个妥妥的核心层中产,甚至也算得上是中上层的中产了,在孩子成长尤其是上学的这十来年里面,一样要节制消费,攒钱为孩子。像她这样的人估计在中国也不会是少数,这还仅仅是对子女的教育方面的花费,如果再考虑赡养老人以及未来其他较大花费的预期,更让他们即便在高收入的情况下依然不敢有太多消费。很多买二套以上房子的家庭,除了纯粹的炒房者,大部分应该是把房子当成一种资产保值增值的方式来对冲未来的风险以及应对未来重大花销的。

有时候考量经济现象,分析一些微观的样本好像更有意义。比如房价为什么稍微一放开就会疯涨?为什么喊了那么多年的刺激内需,内需一直未能成为三驾马车里面最主要的一个?中国的内需为什么这么难以拉动?这些宏观的命题,其实有时候看看周围,看看一些微观的人群,联系起来想一下也许能找到一些原因。

您可以同步在新华网、搜狐、今日头条、腾讯网、天天快报、和讯等11个知名平台查阅和识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内容。

更多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经济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欢迎加入识局君的朋友圈——“识友会”。请先添加识局小秘书个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实完毕后,小秘书会将符合条件的朋友请进识友会微信群。



读者投稿请联系 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请联系 zhangxy@ishiju.com

广告合作请联系 contact@ishiju.com

招商与园区运营合作请联系 daimh@ishiju.com

人才应聘请联系 hr@ishiju.com



业务联系电话: 021-68407696(周一到周五 9:30-5:30)

很多中产如此焦虑:不惜血本希望小孩不落后他人,自己却异常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