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曾健勇:以水墨打通东西两种传统的当代方式
▲展览策展团队和嘉宾合影
2017年10月14日下午,“戏法—曾健勇個展”在798艺术区的索卡艺术-北京开幕,策展人唐泽慧。
《戏法》是曾健勇在索卡画廊北京空间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在新展览中,曾健勇延续了2015年开始的跨媒介绘画实践,依托索卡艺术北京空间的创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可以完整地呈现曾健勇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多维的空间实践。
▲艺术家曾健勇
▲策展人唐泽慧(左)和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右)
▲曾健勇 《戏法》 纸、 聚氨酯、松木、水墨上色 178x58x42cm 2017
▲《戏法》(局部)
▲曾健勇 《踯躅》 44x85x30cm 纸浆 铸铜 水墨上色 2017
▲《踯躅》 (局部)
▲曾健勇 《驯兽师》 144x72cm 纸本彩墨 2017
▲曾健勇 《矗立》纸浆、铝塑板、水墨上色 116x58.5cm 2017
▲曾健勇 《藏品01号》纸浆、木板、水墨上色 107x63cm 2017
▲曾健勇 《藏品02号》纸浆、木板、水墨上色 107x63cm 2017
▲以纸浆水墨着色的浅浮雕作品
进入展厅首先就可以看到以纸浆水墨上色等综合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戏法》,进而在主展厅的大墙上可以看到长近3米的最新架上水墨作品《大诸野》,以及首度呈现的以纸浆等综合媒介创作水墨着色的浅浮雕作品《书与手》、《藏品》系列、《矗立》、《飞离》等等。而《出行者》、《渔家》、《女战士》等如同圣像画般的水墨绘画,又把观看的视角引向了历史的记忆和意想。
▲曾健勇 《大诸野》 246x122cmx5 纸本彩墨 2017
▲曾健勇 《王》纸浆、铝塑板、水墨上色 34x24.5cm 2017
▲曾健勇 《后》纸浆、铝塑板、水墨上色 34x24.5cm 2017
▲曾健勇 《彼岸》 180x575x150cm 纸浆 聚氨酯 松木 水墨上色 2017
▲《彼岸》(局部)
与《大诸野》相对应的是作品《彼岸》,两件大作品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应关系,平面的水墨作品《大诸野》提示、打开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国——“桃花源”的景象;而综合材质的雕塑《彼岸》则呈现的是西方基督教的“救赎”精神之旅。其间穿插的《训导者之歌》、《答案就在风中飘》、《王》、《后》、《盒》等等又是现实与历史的碎片般的记忆。
▲曾健勇 《山间堂》 宽8米 综合材料 2017
▲曾健勇 《伫立》 130x44x38cm 纸浆 铸铜 松木 铁 水墨上色 2017
接着是借展览现场的空间为依托或之间拼贴于墙面的纸本水墨,或直接以炭笔分隔墙面营造空间的《山间堂》,这件作品的每个局部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山水图卷。
▲曾健勇 《书与手》 36x48cm 38x20x12cm 皮纸 纸浆 水墨 2017
▲在展览空间的最后,是曾健勇以炭笔、毛笔等综合媒介直接手绘在墙面上的“涂鸦”作品
▲曾健勇 《训导者之歌》 156x70x50cm 纸浆 聚氨酯 松木 水墨上色 2017
▲曾健勇 《牧羊女》 144x72cm 纸本彩墨 2017
▲曾健勇《女战士》 水墨、紙本 144x72cm 2017
在展览空间的最后,是曾健勇以炭笔、毛笔等综合媒介直接手绘在墙面上的“涂鸦”作品,利用门洞的纵深进入另一个空间陈列的雕塑作品《训导者之歌》,水墨绘画《旗手》、《信使》、《书写者》。
▲从左至右:艺术家曾健勇、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教授、策展人唐泽慧、主持人裴刚
▲艺术家曾健勇
在展览开幕之前,还举办了关于此次展览的对谈—“关于曾健勇的跨媒介水墨创作”,邀请了嘉宾:策展人唐泽慧、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教授、艺术家曾健勇,由裴刚主持。
曾健勇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和整体线索时讲道:“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的表现方式,而不是内容。我希望用水墨的方式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材质、空间等等问题,最初我以平面的水墨方式进入立体的空间方式,因此有了雕塑的作品,又从三维空间回到平面,有了这次展览类似浮雕的作品。因此,有了把平面推向立体,又从立体压回平面的变化,但又不是单纯的水墨方式,而是类似浮雕的新形态。这个过程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从帽子里掏出一只兔子,又把它塞回帽子,兔子又不见了的过程。所以这次展览的主题‘戏法’也就是这样诞生了。”
▲策展人唐泽慧
策展人唐泽慧对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如何突破创作是每个艺术家要去面对的问题,这次展览就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曾健勇不同时期创作方式的纬度和风貌。这次展览是关于‘跨媒介水墨创作’的呈现,可以看到由水墨绘画的创作,有三维的雕塑,也有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作品,那么,如何在保持水墨本体语言特性的同时,又有所推进。曾健勇的作品所打动人不仅是作品中的纯真,还有情感的复杂性所构成的反差,这二者的图像、语言又和水墨的材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他的作品魅力所在。所以他的作品是无法用一张图片或一个片断去还原这种丰富性的。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教授发言现场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认为:“这个展览是非常有学术性和代表性的展览。展览回应了广义的‘水墨性’在当代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展览呈现的双重转化:一方面要回应对西方传统、现当代的转化;另一方面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精髓的转化。回应了中国艺术家对当代文化要有完整的原创实践的贡献。曾健勇的作品中有传统的基督教圣像画意涵,这是和他的基督教家庭背景分不开的;另一个方面,他的水墨方式又创造了一个中国古典桃花源式的水墨图景,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记忆。他把西方基督教的古典和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古典,两种传统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家没有这样的结合。他的作品中又保持了一种纯真的气质。在这个展览中呈现了一种空间错位的营造,是一种真实和错觉的混杂的当代性的空间营造。”
▲对话现场
艺术家曾健勇的创作实践,以及他的创作方法、创作状态在策展人唐泽慧看来:近年来曾健勇在创作上的最大改变是他从绘制作品发展,或者更恰当地说“平行过渡”到操作一系列的项目和计划,从思考平面、色彩、构图的画家转变成一个在观念、空间、媒介上进行自我挑战的艺术家。这当然有外在的原因,在这个高度媒体化的时代,感知和体验越来越重要,艺术家们必须要其他视觉媒介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他们必须努力更快速、更巧妙,更直接地让人们步入自己制造的情境之中。
▲展览现场
被认为是新水墨的代表性艺术家。最早因为“大队长”、“黑领巾”系列而为人所知,这些带有自传性的绘画是对少年时光的回望,也是对于那个年代的反思。作为一位有持续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的艺术家,他近年的创作与早期的“成名作”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之前带有“伤痕感”的儿童肖像和儿童化的成人肖像主要是对水墨图式层面的创新,他自2015年开始建构的“绘画剧场”则是对水墨内在图像和外在物质性媒介的双重实验。通过在三维物体表面附着宣纸纸浆,进而在纸浆表面绘画,曾健勇创造了一种雕塑与绘画之间的暧昧之物,在物与象、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二维与三维之间构建了一个多重、歧义、互文的存在。
在这次展览中,曾健勇离开了他曾经依赖的宗教叙事,直面当代生活的不确定性,以艺术为媒介,展开通向未知目的地的灵性之旅。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2月3日。
作者:裴刚
编辑:陶一博
- 【雅昌专稿】华艺国际2017秋拍即将举槌 多个新设专场呈现岭南特
- 【雅昌专稿】西美院长郭线庐谈《教学档案》:设计属于未来学
- 【雅昌专稿】历经81年耄耋岁月的孟菲斯艺术学院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 【雅昌专稿】陈志光:与其说是“蚁王归巢”,不如说是倾巢而出
-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 【雅昌专稿】里森画廊:如何在全球铺一张艺术的网
- 【雅昌专稿】“关于上海”刘曼文首展贝利尼博物馆:虚幻神秘的东
- 【雅昌专稿】从第三届曲江壁画论坛 看古代壁画的修复与保护
-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 【雅昌专稿】日本这家被誉为“完整保存唐朝”的博物馆又晒藏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