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雅昌艺术网讯)法国老牌画廊Massimo De Carlo在全球第一家画廊于1987年在米兰成立,其后2009年于伦敦开设第二家画廊。在2016年3月,在香港中环毕打行开设的第三家画廊将持续巩固画廊在艺术界的国际地位。开幕展为严培明个人展览“It Takes a Lifetime to Become Young”。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位于米兰的Massimo De Carlo

Massimo De Carlo画廊致力于促进知名当代艺术家、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50、60年代的经典大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过的艺术家包括严培明、刘小东、Rudolf Stingel、Nate Lowman、意大利战后艺术家Lucio Fontana、Enrico Castellani以及Piero Manzoni。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位于伦敦的Massimo De Carlo

画廊创办人 Massimo De Carlo说道:“画廊多年来在亚洲地区包括香港及中国大陆不同的艺术范畴工作,我们视第三间画廊为新的里程碑,期待画廊在现今当代亚洲艺术界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值得关注的是,Massimo De Carlo亦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评审小组成员之一。

此次,香港MDC画廊携一系列西方艺术家作品参加西岸博览会,使得中国观众可以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值此机会,雅昌艺术网有幸与MDC香港画廊负责人对话,试图梳理该画廊的定位、宗旨,以期观众有更深入的了解。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香港Massimo De Carlo展出现场

雅昌艺术网:能为我们大致介绍一下这次带来的作品吗?画廊在选择艺术家作品的时候秉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MDC:我们这一次带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参加西岸博览会带过去的作品,属于同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介绍我们画廊这30年来的工作。

我们这次选择的艺术家通常会在艺术的领域里代表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方向,也体现着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让亚洲观众多了解我们画廊的品位和倾向;第二在西方,大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可能很多、很完全,但不一定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我们希望这次的作品不仅体现着当地的新的形式,而且选择艺术家生涯里很重要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和观众产生一定的互动。

我们还考虑的一点是,现在可能观众经常是从画册、图片上看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没有很多机会看到原作品。所以我们尽可能多地让观众看到艺术家的原作及不同的系列,比如这次索尔·列维特,我们一幅就代表一个系列,而不是在一个系列中挑很多张展出。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John Armleder作品

雅昌艺术网:这几位艺术家其实在西方成名很早,比如冈瑟·弗格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举办了很多规模不小的展览了,那您觉得此次的展览和他们在西方举办的个展有什么不同?

MDC:这次不是个展,而是一个群展,以前大家看个展,都是由一个主题统筹,然后分系列。群展不一样,每一幅作品伴随着艺术家的名字,观众可以在现场更好地了解到艺术家的想法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他是怎么做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的想法是什么?另外,亚洲的观众对抽象语言的了解可能不那么细致,毕竟不是一个地域生长的,所以如果把这些作品放在一个系列里,可能他们观看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感受也自然有所不同。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冈瑟·弗格Guther Frog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MDC画廊选择这些作品想达到什么样的作用?

MDC:以前我们带作品参加博览会,博览会跟市场联系比较紧密,但我们一直觉得内容很重要,还有就是quality品质。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让更多观众通过艺术家作品知道我们画廊,知道我们的目的,我们的idea。我个人认为像这样的展览是非常不commercial(商业性的)。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education(教育),而不是一般意义的exchange idea交换想法。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冈瑟·弗格Guther Frog作品

雅昌艺术网:关于冈瑟·弗格Guther Frog,他的创作包括了绘画、雕塑,同时也有很多建筑师的身影,他的这些单色绘画、单色壁画和水墨画对艺术进行了反射,他的作品包含了对Barnet Newman、Jean Fautrier、Paul Klee、蒙克以及美国抽象绘画的参考,您觉得在抽象艺术和极简主义的探索,跟他同时期的艺术家相比有什么特点,像他的这些几何世界里面有什么他精神上的追求,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MDC:冈瑟·弗格是1952年出生于德国的艺术家,那时候德国艺术家中做抽象的很多,每一个可能都代表着抽象艺术的不同方向。冈瑟·弗格的抽象艺术是属于表现主义,但他的语言形式独一无二。他的作品有时是雕塑,有时是油画,有时是建筑师一样的手稿。冈瑟·弗格很遗憾地在60岁左右猝死,所以他的知名度可能没有Barnet Newman、Paul Klee那么高,但他呈现的作品真的是丰富多彩。你看他作品的颜色,每个颜色都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他经历了一些事情,或者是他的一个态度去使他慎重地选择这个颜色呈现在画面上,这些颜色在一起非常和谐,带给人很纯粹的感受。我感觉,对于冈瑟·弗格来说,他会使用各种不同的technique来呈现,但technique对他来说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还是他的想法、观念、逻辑。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冈瑟·弗格Guther Frog 《无题》 1999

雅昌艺术网:John Armleder(约翰·阿穆雷特)的作品参与度很强,他很强调绘画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位置,也希望他的作品是能跟观众产生共鸣的,你觉得他是擅长塑造这种情景的人吗?他所创造的作品,最大的一个冲击点是在什么地方?

MDC: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美出现了FLUXUS MOVEMEN激浪派(松散的国际性艺术组织,这个组织基本上被看成从事表演艺术的组织,它同时也出版刊物,举办音乐会、艺术展,展览自己成员的作品,这些作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精神是比较一致的——把艺术弄的不像艺术),John就是受这个影响很大,他的艺术语言,油画、装置都非常强调这样的观念。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John Armleder作品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John Armleder作品

John是我们画廊长期代理的一位艺术家,已经合作30年了。近期,我们在米兰的MDC画廊有一个30年的anniversary(周年纪念),举办了John的个展,我们把他早期的作品和2017年的作品放在一起,仿佛一个dialogue(对话),特别有意思。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镜子,制造了那种double的感觉。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不同年代的转变,因为如果需要形成一个dialogue,需要合作的时间够长,MDC不会胡乱选艺术家,我们一选就是一个很长期的合作,最后体现出来的时候除了是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反映画廊的一面墙,因为画廊是跟他们一起成长的。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John Armleder 《senza titolo》 1998

雅昌艺术网:当MDC香港画廊在尽力呈现西方一些优秀的抽象艺术品时,会否担心亚洲观众会有因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审美上的距离?您觉得现在亚洲的观众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和接受度如何?

MDC:我认为不存在接受不了的情况,而是在于有没有了解、学习、接触过。艺术是一种international language(国际化语言),诚然我看到的东西跟你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背景、文化传统不一样,所以我们画廊的责任和工作就是为更多观众提供机会,提供信息。以前在内地可能了解西方艺术的人不太多,因为没有那么多机会学习,也没那么多杂志、书籍或展览的途径。现在我就觉得不论是内地还是香港跟五六年以前差别很大,比如这次拍卖,两年前内地的很多拍卖公司不会在香港拍,只有苏富比和佳士得,而晚间拍卖也没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但最近两三年的modern contemporary(现当代专场)会有很多西方大牌艺术家的作品,所以现在拍场已经越来越广泛、开放,我相信每个人了解艺术的态度会有提升。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索尔·列维特

雅昌艺术网:在之前,MDC举办过艾未未、严培明的个展,那么,我想知道画廊自身的定位是什么?你们倾向于找哪一类艺术家做展览?这样的选择是否存在某种脉络或者逻辑关系?

MDC:我们选择艺术家不是按照他们的地域性,也不是因为在香港就做一些亚洲的艺术家。当然,因为我们在这儿做一些研究research(研究),肯定不会不看这批艺术家。严培明是跟John Armleder一样的,第一次给他做展览是20年以前,他认识我们老板30年了。你看到一个人觉得OK,他的作品,第一个我了解,我喜欢,还有觉得在我们的direction里面非常适合。你可以看得到我们这个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有一部分真的是很多年代理的艺术家,还有一部分是比较年轻的一些美国的艺术家,有一个新的语言,还有我们也考虑,一些有很大空间的画家,比如说刘小东、严培明。当然,我们确实会考虑当地观众的接受度,有一些艺术家可能我们在米兰、伦敦做过展览,但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在香港做,因为当地观众很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某种艺术语言,所以我们也只能等待。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索尔·列维特作品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索尔·列维特作品

我们画廊比较international(国际化),一直同各美术馆和基金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们非常尊重这样的关系,包括我们有一个持续性的research(研究),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不会偏于很老的,当然也不会只做年轻艺术家,基本上都是长时间的合作,比如guther forg、严培明。

作者:梁侨

编辑:陶一博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