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李杭育蜚声文坛时我刚出生 他办画展恰好能赶上
▲李杭育 (肖全摄 杭州五洲文化中心提供)
“我25岁就出名了,起点高,但要突破不容易。”
一件旧格子衬衫,明明是穿在李杭育身上,可总感觉是“披着”,分分钟就能掉下去。高谈阔论间,他总有股满不在乎的劲。可一聊到画画,眼神立刻有了光。
1957年生的李杭育,今年整60。
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他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是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葛川江上人家》、《最后一个渔佬儿》和《沙灶遗风》三篇小说发表在三家顶级的文学期刊上,1984年,《沙灶遗风》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第一个走出浙江的作家。
那么多年前,他就是文坛响当当的腕了。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多种因素促使他逐渐淡出文坛,2008年起专注从事绘画创作,迄今已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办了三次画展。2017年10月29日,他的第四次个展“空间的音诗”将在杭州五洲文化中心启幕,最新作品随即公开亮相。
▲【空间的音诗】——李杭育油画新作展2017
开幕式| 2017.10.29 下午15:00
展期| 2017.10.29—11.12
主办| 杭州五洲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承办| 杭州五洲文化中心
地点| 五洲文化中心 (杭州市南山路186号)
作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李杭育自然极聪明,但他最让人喜爱或赞叹的更在智慧。这种极富正能量与通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加持了他一生的厚度。明理、明智、自知,擅于合适时机下的进与退。对于画画,他同样智慧应对。一方面巧妙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风格:梵高的主观、马蒂斯的色彩、达利的诡灵,加上杭州的地域特色、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经历等基因的融汇,不过,就算汲取了众多西方大师的营养,李杭育的画依然特有中国意趣:散点透视、平面化构图等;另一方面踏踏实实磨练手上功夫,从色彩入手,充分发挥“非”职业画家的大胆与无畏,用笔、构图、搭配等看似不合规矩,实则别出心裁、兴意盎然,其画不仅因色彩之故充满生机,更因非套路之气息,整体呈现出既处趣味外又在方圆中的鲜活。
其画超现实主义趣味溢于言表,可谓想画啥就画啥,想咋画就咋画,在自己的规矩里不仅能自圆其说,叙事性、故事性、情绪表达兼备,最重要的,是那股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非成熟式的繁茂,而是自然洋溢的自信与欢乐,从他的画中可窥见他对生活的满足和愉悦。很多人第一眼看他的画,总不相信是花甲之人所作,但看到人,就觉得对了,因为这个人就是有这股气。看画面,似乎一气呵成,运笔迅速绝不拖泥带水,其实,他画画并不快,常规60公分的画作一般会画上四五天,这就是专业作家的本事,时间可以断,逻辑不会断。
从小习画的李杭育成年后有过搁置,人生拐了个弯,最后还是上了这条道。或许,没有过早成为专职画家是好事,因为缺乏文化底蕴很容易走歪。所以,现在来看,李杭育画画的条件其实很好:基本功扎实,文化素养深厚(最重要),阅历资深:年少成名、官司、非议、教学、沉寂等,沉浮岁月,他早已学会自得其乐。“我很习惯孤独的一个人。”白天在画室,每晚工作到十点以后,开始泡酒吧,喝酒喝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睡觉,也不想去其他地方。“出去旅游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美术馆,美术馆有卖画册的,只要喜欢都会买,再千里迢迢搬回来。”
可以说,他为当代或死气沉沉或妖魔鬼怪的艺坛带来了十分值得玩味的方向性思考。
▲李杭育 生命史 · 森林与精灵 2 油画 100×100cm
▲李杭育 生命史 · 森林与精灵 3 油画 100×100cm
▲李杭育 生命史 · 自由空间4 油画 60×60cm
以下源自李杭育的口述,如有雷同,算你走运。
学 画
我小时候学画画是跟着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孔仲起老师。他住在我家对面房子的二楼,从我家厨房可以看到他家,他太太和我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我小时候一直叫她鈕阿姨。孔老师人很好,我永远怀念他!
孔老师的功力扎实的不得了,他画的素描写生我都看过,那时候的画家没什么架子,孔老师把他用炭笔画的黄山写生二三十幅借给我临摹,不过我也就顶多一两个星期到他家里去一次。
我学篆刻,孔老师介绍拜访周昌谷老师,他鉴赏力非常好。那个时候他住在望江山疗养院,我每星期抽出一个下午去看他,他很高兴,但也批评我刻得“熟而俗”,后来人家拿印谱请教他,他全送给我,让我学习。
印象中,这些前辈从不跟我讲具体的技巧,从来都是讲艺术的格局、气息、意境之类,也不顾我那时只有十三四岁,未必全能听懂。现在想来,这样的美术教育才是正道、大道!
初中有个美术兴趣小组,七八个人,老师的战友叫王德威,是当时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在杭州铁路分局机务段工厂弄了块地方画大幅油画。我在那里待了好几个下午,不光看,还帮他干点儿杂活,然后听他说画。
初中毕业后有一年时间,我随哥哥到了黑龙江农场,那里有帮比我大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画,我看,也画,什么都画:马车、马、农场工人、知青、风景。后来当汽车修理工的两年多时间里,也坚持画。跟车跑长途,到地方吃午饭,我吃的快,饭馆门口属于山区,就用油画棒画个风景写生,出效果快,想法容易表达,很方便。
那时候没有同道,很孤独的。
1977年恢复高考,我心里最想考的其实是浙江美院,只是当时没有胆量,因为在浙江,学画的风气历来很盛,哥哥担心竞争太过激烈,在黑龙江农场里给我写封信,劝阻我考美院。当时我父亲没了,长兄为父,哥哥大我6岁,会写诗写文章,我很崇拜他,很听他的话,于是报考了杭大中文系。其实我画那么年画,哥哥是看在眼里的,但我一篇文章没有写过,他却认为我在文学上有潜质。
▲左起:李杭育、茹志鹃(王安忆母亲)、
李杭育哥哥李庆西(1985年)
图片来自网络
进了杭大以后,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很能干,这个发表过散文,那个发表过诗歌,只有我一无是处,于是就开始学习写小说。后来不画画有30年,但是对绘画的热爱和关注始终没有割断。大学四年订阅了两三本杂志,其中一本是《美术》。那个年代这样的书很少,图片大部分是黑白的,只有封面、封底是彩色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信息多了不见得是好事。
那个时候中文系学生凭系里证明可以买内部发行的书,我定期跑到解放路新华书店二楼内部书店买《外国文艺》,我最初看到毕加索就是通过它。
大规模投入画画之前,我以写作为主。
2007年,我当时的太太小莉为了让我打发时间,买了批画具送我,没想到一下子勾起了我画画的大兴趣。我这个人经不起勾引,一勾引一投入就不得了啦,后来发展到要租画室,变成专业艺术家。有个同学为此打电话问我:以为你玩玩嘛,还正经弄起画室来了?有个朋友还送我一块画布,2米×1米,很大一块。另一个朋友当场说:不管杭育画什么我都10万块钱买下来。我说好,那你要画什么?我要画打屁股,所以我第一幅画真的就画了打屁股的。是用粉笔画的,最后用定型胶喷,命名为《思想》。
喜欢画画的人多,有机缘认真当回事的人少。
2008年以后,我大概80%的时间是放在画画上,就这样,从杭州南山路的德纳酒吧、2012年2月上海朱屺瞻艺术馆的《生命史——海洋与洞穴》、6月杭州恒庐美术馆的《生命史与自然诗》,再至2017年10月29日的《空间的音诗》,我已经举办了4次个展。
▲李杭育 红树林10 油画 80×60cm
▲李杭育 生命史 · 混沌11 油画 80×80cm
▲李杭育 生命史 · 混沌25 油画 50×50cm
▲李杭育 生命史 · 自由空间7 油画 91×61cm
论 画
其实杭州很多画家我都认识,他们大多不知道要画什么,这是大毛病,因为人文素养太薄弱。我大女儿在美国有三个小孩,我的女婿是美国人,美国孩子从小就很open,很容易释放内心,中国整体教育环境是做规矩,如果没有大量的人文素养去协助攻破这种束缚,就和普通人一样,还做什么艺术家?
突破需要积累,有自信,也需要一定的机遇,才可能把这层纸捅破。很多人一是底气不够,突破的能力不强;二是浮躁,沉不下心来。画画方面我也有过痛苦,比如我有画的比较写实的,后来想想有什么意思?这种画世界上多得一塌糊涂,现在还有照相机,更是不得了。
那么,就画画而言,我的优势在哪里?
一开始,我的文化起点就很高。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汉语作家、诗人,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对视觉艺术的向往、钟情,毕竟我们使用的汉字本身就构成一种视觉材料。书法、绘画、影视,都是视觉艺术,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期释放一下自己的渠道。不过,真正画的时候并不总是很顺利,有时候会卡住。
怎样顺下去?想。有时候甚至不想,看会儿手机,换换脑子。
我这个人喜欢丰富,这是我的人生哲学。喜新厌旧是人性,人类永远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很多画中色彩的感觉来自于想象。有时候就是一堆颜料乱抹开,这块乱抹的画布放在我面前,有时候两个月都想不好该怎么弄,有时候第二天就知道怎么处理。其实自己是有点儿色彩感的,不好看的不会混合在一起。但这里面有天算,我的工作就是从中发现好玩的,再用很淡的几笔处理得老漂亮。色彩有各种可能性,我要解读、选择、加工,让它模糊成形,因为画得太具体、太精准反而不好。
我画画很主观,画的东西都是自己杜撰出来的。我就是聪明,超级聪明。我很得意的是我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个不容易。
2012年我才知道大卫·霍克尼,但我已经这样画了4年。我在纽约MOMA看到了他的画册,才知道原来他也这么画,这坚定了我的信心:这条路是对的。我的朋友吴亮分析我的画时就讲到了霍克尼,不过他并不知道我已知道这个人,我当时没有打断他,但内心一笑,有点小得意。当然,霍克尼的东西更纯熟。
一个人一辈子老这么干会腻味的,要尝试新东西,未必说新东西就高级,但要尝试,不能腻味下去。
敢这么做就是好。
米罗的东西我也喜欢,但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对我影响较大的一是梵高,一是马蒂斯。我非常喜欢梵高后期无拘无束的主观画法。女儿曾送我一本梵高全集,很厚,从最初的铅笔写生到最后的画作,他越画越主观。他没有上过专业的美术学校,这方面我跟他有点儿像。荷兰土壤很好,出了那么多大画家,杭州也不差。
达利我也非常喜欢。他极简、抽象、疯狂想象、超写实、胆子大,刺激了很多人。
我画画是放松的,和马蒂斯野兽派情绪的东西有共鸣,那是人生命的某种本能,所以“生命史”是我在绘画中始终主打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用某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造欲,而在绘画上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超现实主义。我的主要借鉴其实来自于现实世界。比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那些海底世界的图景,我特别崇拜生命的无奇不有,无所不能,这一切远远超过每一个个人的想象力。大家都知道尊重生命,但我理解的更深一点,我认为现代人要用富有艺术哲理的更大热情去拥抱生命,现在人类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威胁太大。生命体的真正优势在于可能性,这很值得思考。生命自身既有逻辑,又很有突发性,又很有偶然性,这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科技、智慧不是人所有的一切,审美、变化、突破或新可能性,才是人的价值所在。人类欣赏理性的东西没错,但现在应该更重视欣赏偶然性这类非常规的东西,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下个阶段,我要画《自由空间》,第一幅昨天画了个开头,1.2米×1.2米,黑色的底透一点绿,看上去很暴力。
你会大吃一惊的。
▲李杭育 水色4 油画 60×60cm
▲李杭育 游红走绿 油画 120×120cm
▲李杭育 主题与变奏4 油画 100×80cm
作者:邹萍
编辑:张莉
- 【雅昌专稿】华艺国际2017秋拍即将举槌 多个新设专场呈现岭南特
- 【雅昌专稿】西美院长郭线庐谈《教学档案》:设计属于未来学
- 【雅昌专稿】历经81年耄耋岁月的孟菲斯艺术学院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 【雅昌专稿】陈志光:与其说是“蚁王归巢”,不如说是倾巢而出
-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 【雅昌专稿】里森画廊:如何在全球铺一张艺术的网
- 【雅昌专稿】“关于上海”刘曼文首展贝利尼博物馆:虚幻神秘的东
- 【雅昌专稿】从第三届曲江壁画论坛 看古代壁画的修复与保护
- 【雅昌专稿】Massimo De Carlo香港:画廊是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
- 【雅昌专稿】日本这家被誉为“完整保存唐朝”的博物馆又晒藏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