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摘要研究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既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关系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改革全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从发展趋势、深化改革、质量保障及国际经验4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背景,探讨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5个国家的高校体育专业标准,在全面、深入考察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办学现状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形势任务,研制了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国家标准按照专业类群的整体思维,注重继承、发展和创新,包括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学分与学位、课程体系及说明、专业师资、教学条件、质量管理、附录9个方面内容,体现了指导思想站位全局、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具体要求刚柔并济、深化改革多措并举、保障体系健全完善5个特点,对于加强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前言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2013年7月,教育部启动了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时积极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引导高校依据“国标”、“行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标准体系的构建,提高本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集中制定的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一,其研制出台是一项事关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对规范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全面深化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调研

调查(专家调查、问卷调查)

逻辑分析

数理统计3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

基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的趋势

推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深化改革的急需

完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

建设国际先进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必要

4

国外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启示

成立独立的专业标准制定机构

分类制定专业标准

以能力为导向分层设定专业课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增加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5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点情况分析

全面掌握、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局结构,是标准研制的重要基础。研制工作主要基于类专业总体布点和分专业布点两个层面,按照省域分布、区域分布、院校类别分布3个维度,对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5.1总体情况

截至到2015年年底,我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了852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开设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学校数目省域分布示意图

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分布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点数量和比例

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省域分布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区域分布来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852个)区域分布比例示意图

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院校分布来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各类院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分布示意图

5.2

体育学类本科分专业布点情况体育教育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来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点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点区域分布比例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运动训练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省域布点情况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省域布点示意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点(30个)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示意图运动康复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休闲体育专业

从省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省域布点示意图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点区域分布示意图

从院校分布情况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15年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在不同类型院校分布示意图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见: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区域、省域分布现状与区域、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等院校布点数量成正相关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点现状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势基本契合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院校类型分布现状与高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特色紧密相关



此外,通过以上统计分析还可以看到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及分专业的规模发展情况: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5-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数目变化情况6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6.1总体情况

1991—2015年,随着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点数的增加,专业招生人数也持续增长。至2015年,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总在校生人数达到28万,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1991—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生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示意图【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1991—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生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示意图

6.2体育学类本科分专业培养情况体育学类本科分专业基本情况【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示意图体育教育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运动训练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运动康复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运动康复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休闲体育专业【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2007—2014年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示意图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见: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开设院校数、总体布点数及人才培养规模大幅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学类本科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稳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专业。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整体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数量呈正比,即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与专业布点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的招生规模和专业布点数量最少。

7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7.1研制的基本范式、原则与依据研制的基本范式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的研制,采用了“小范围设计研究-大范围组织讨论-小范围决策研究”,即“总-分-总”的基本范式,并经过会议研讨、专家调查、国际比较和征集人才培养方案等环节,反复修订完善而成。

研制的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的原则

“基础作用”的原则

“三位一体”的原则

“大小适用”的原则

“刚柔并济”的原则

“改革创新”的原则

研制的基本依据

寻找“最大公约数”——规范基本办学、基础建设

实行“内容最小化”——鼓励多元发展、特色办学

紧扣“目标具体化”——促进科学评价、持续发展

7.2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读概述

“概述”主要从体育学科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体育学科与体育专业的关系、体育学类高等教育的历史与体育专业的历史变迁以及研制“体育专业国家标准”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既简明扼要地描绘了我国体育学类高等教育的历史与体育专业的历史变迁,又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体育学科与体育学类专业的关系。

适用专业范围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适用于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体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育(040201)、运动训练(040202K)、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040204K)、运动人体科学(040205)、运动康复(040206T)、休闲体育(040207T),以及尚未列入专业目录且与体育学密切相关的新专业。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类型

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学生素质和品德的要求



培养规格【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学制、学分与学位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将学制规定为“一般为4年。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根据学分获取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将总学分规定为“140~170学分”。

针对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存在的实践教学和通识课程不足等问题,“体育专业国家标准”规定了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分要求,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体系及说明

1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的共同教育内容。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实践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 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专业实践3个方面构成。专业核心知识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构成。运动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游泳类、冰雪或滨海类、健身休闲类、户外运动类等。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在课程设置中,既体现了办学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各校的办学特色,既有刚性的、必修的、限制学分的课程,又有柔性的、选修的、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7+3+X”的模式进行设置。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知识体系、专业课程结构关系示意图【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

3 专业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最终确定《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7门课程作为专业类基础课程。

专业师资

1 师资规模与结构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提出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不少于30%。其中,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原则上100%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少于30%”,考虑到体育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对班级授课规模应适当加以控制,提出了“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运动技能课程班级授课规模一般控制在20~25人”等规定。同时,对新办专业,则依据面向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了明确的规定。

 

2 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对教师素质及其教学要求分别针对教师、单位两个主体具体提出。就教师主体而言,主要从师德、职责、专业知识、学术视野、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标准;从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主持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效果、教学进修研讨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标准。考虑到体育学类专业体育教师的特殊性,针对承担运动技能课程的教师,还明确提出了要“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教学能力”。就单位主体而言,主要从教师进修深造、教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组织教学研讨及备课等机制,实施上岗资格、助教和任课试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标准。

教学条件

1 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围绕教学场地器材和专业实验室建设两个方面来制订标准。在教学场地器材方面,“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提出的相关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办学特点的教学场地器材标准。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除了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包括建立相应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实验课的开出率、配备专职的实验员等指标达标)外,还结合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特点,规定了专业类基础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根据研制组专家的意见,对以上3门课程的实验室基础建设标准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和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康复专业的康复评定实验室、运动疗法实验室和物理治疗实验室,提出了用房面积、实验设备总价值等明确规定,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2 信息资源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提出的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专业书籍、专业期刊、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教学挂图、录像、光盘,以及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文件资料、专业电子资源知识、电子资源数据库等传统信息资源的保有量和更新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还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就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建设标准。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开放、易于使用、学习资源丰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 实践基地

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平台的实践基地,“体育专业国家标准”要求“拥有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满足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实习、实验、实训需求的校内或校外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中,对运动康复专业,还依据该专业特点,提出了“至少有1所三级医院或相当水平的康复机构作为专业实习基地”。

4 教学经费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关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要求“不能低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合格标准”,而且对专业建设经费的用途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对新办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也做出了要求。

质量管理

1  质量保障目标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提出的质量保障目标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并要求建立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有关精神,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

2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借鉴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内容包括规范管理、督导、评议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等方面。

名词解释和数据计算方法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的附录部分包括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两部分内容,主要对常见的、容易引起争议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名词和数据计算方法进行了解释。同时,也对体育专业特有的名词进行了解释。

7.3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主要特点指导思想站位全局

强调“三个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学科特性

强调“三个经得起”——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后人评价

强调“三个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

顶层设计系统集成

立足“三个层次”建标准—— 国标、行标 、校标

覆盖“三个层面”提目标——把“应用型人才”作为最基本培养目标、依据7个专业分别设立分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开放性培养目标

构建“三位一体”新体系——实现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集于一体的标准体系



具体要求刚柔并济

体现“三个最”——“最大公约数”“最基本要求”“内容最小化”

突出“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明确“三个统一”——规范建设与分类指导相统一,整齐划一与特色发展相统一,继承传统与实践创新相统一

深化改革多措并举

从管理层面来看,有利于理顺管、办、评“三者关系”

从培养过程来看,有利于加快招生、培养、就业“三环联动”

从专业发展来看,有利于推进高地、高原、高峰“三高建设”

从改革路径来看,有利于专业建设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化同步”

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培养规格集成“三大要素”——围绕素质、知识、能力3大要素

课程设置形成“三大体系与板块”——形成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3大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的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宽课程3大板块

师资建设彰显“三个转变”——引导和指导教师适应形势发展,实现由学习资源提供者向学习资源选择者和组织者转变,由知识传授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由集体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条件建设强化“三维保障”——教学基础设施与平台、信息资源、教学经费

质量管理突出“三大功能”——突出标准的落实、检验、纠正3大功能

8结语

一个“点”上的实践和创新,往往引发一系列“线”上的拓展和突破乃至一场“面”上的综合改革。“体育专业国家标准”的研制,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为提升体育学类本科教育质量提供生动和具体的注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一标准还将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

全面了解和系统把握经过研讨、咨询、调研、起草、论证、征求意见、修订完善等各个环节而终成的“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将为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和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相信“体育专业国家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必将对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资助(14ZDB128)【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第一作者简介: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黄汉升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博士后”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黄汉升教授长期致力于体育学方法论、体育教育学及体育科技发展等相关领域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国际体育教育、娱乐、舞蹈、竞技运动杂志》以及《国际体育教育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科研成果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体育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致谢

“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出台,汇集了教育部体卫艺司、高教司等有关司局领导、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全国55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单位的95名专家学者和国家体育总局、高教社体育分社等部门专家的辛勤劳动、智慧和思想,可谓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育领域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本次研制工作的主要成果,由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执笔起草和定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规划司提供了部分统计数据,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均为《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独家稿件,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转载、摘编作品,请提前联系我所书刊编辑部。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

北京国体科技开发服务中心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优先转化平台,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会员单位,以引领体育科技服务于体育事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动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特约专稿】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