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 奈保尔:用“智力和内在力量”驾驭世界(12)

在一部短短20多万字的《大河湾》中,奈保尔以一个杂货店主的视角,通过写他和家奴、被资助人、非洲当地人、小镇上的其他店主等的交往,把非洲独立运动的困境,奴隶制度和种族制度的困境,宗教问题的困境,非洲与欧洲和阿拉伯的关系,非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非洲人和非洲新人的种种可能,全部囊括进来,体现了非凡的文学创造力。

他写非洲人多年来对秩序和金钱的向往;写他们因被殖民、被剥夺、被歧视而产生的深沉的愤怒;写置身非洲大陆的文明废墟中最容易产生的时间感和历史感的错乱;写战争、贫穷给非洲留下的脆弱的信仰;写这里的人们,无论来自何方,秉持何种信仰,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根意识;写这里没有公理,只有建立在权力、军队和腐败基础上的丛林法则;写新非洲人蔑视历史、认不清现实,自视甚高又残存着温和和软弱的心理;写来非洲淘金的文明人和白人,慢慢产生的依赖感、虚无感和难以改变的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投机主义的立场。

奈保尔曾于1966年前往东非,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停留了八九个月,写下了《自由国度》(出版于1971年)和《大河湾》(出版于1979年)两部巨著。他用自己的观察和思索,深刻呈现移民一代找不到“家”的漂泊状态——非洲固然不安全,然而,逃离非洲之后却令人更加不适。于是书中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纳扎努丁,只有不断地在全球飞来飞去,而“我”则在短暂的逃离后又选择回到了非洲——同时,也精准地直面了至今仍不过时的“非洲难题”。这是一个描写了“两个世界”——非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的作品,也是一个事关全球历史的作品,倘若作家心中没有宏阔的历史和文化的吞吐量,没有超越浅薄历史观和文化定见的判断力,根本难以想象。所以,《大河湾》才会被誉为奈保尔的巅峰代表作,也被《纽约时报》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