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年不能过得太潦草

点击上方【奋斗理论圈】即可快速关注

 小时候,我家春联都是请四叔写。四叔文凭不高,但却写得一手好字,在街坊四邻小有名气。每到大年三十,四叔小心翼翼拿出文房四宝,我和弟弟一边帮忙研墨、铺纸,一边有样学样信笔涂鸦,像小书童似的忙得不亦乐乎。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合辙押韵有啥讲究,贴起春联挺较真。有时候,我和弟弟意见不一,请四叔帮忙裁判。如果自己猜对了,别提多得意。

 如今,四叔也搬到了城里,春联便从商店里买了。春节将至,童年趣事,不禁涌上心头。

 春节,总能触动每一个中华儿女最质朴的情愫,或是儿时拿到红包糖果的欢欣,或是围炉夜话的真情,或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热烈,或是祭祖上坟的慎终追远……“年”,是镶嵌在中华民族潜意识里的文化密码。

 然而,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却有人感叹年味似乎有些寡淡,甚至变了味。整天玩麻将打扑克,拿着手机“葛优躺”,饭局花式劝酒让人身心俱疲,红包数额节节攀升,有人戏称“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这倒好,把年过成了负担。

 年味变淡,有客观原因,许多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春节习俗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淡薄乃至消失。但细细琢磨,也许变的不是年味,而是有些人把春节过得太潦草。让春节过得有意思有意义,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让年过得更温馨。

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无论时序如何转换,离乡在外的游子总是想方设法回家过年。阖家团圆,共叙天伦,说不完的家长里短,道不尽的嘱托牵挂,本就是数千年春节习俗的核心。可是,有人宁愿通宵麻将、奔波酒桌,或者沉迷网络、醉心手机,都懒得和父母好好吃一顿年夜饭,很多话题谈不拢,动辄不愉快。面对面,却不交心,不仅年味淡了,亲情也会变淡。要留住记忆中的年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放下手机,少些应酬,过年,从和家人吃好每一顿饭开始。

 

少些潦草,多点仪式感,让年过得更隽永。

传统年俗和春联从手写到印刷一样,随着时代更迭,正日渐变化,仪式感似乎少了些。洒扫庭院、祭灶、祭祖、上坟、守岁、吃饺子、吃年糕、拜年、贴春联、贴窗花、放花灯、看社火、赶庙会,这些年俗我们还记得多少?又能留下多少?在感叹仪式的“繁文缛节”时,更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丢掉了对仪式感最起码的尊重和耐心。过年了,把快节奏的生活放缓些,贴春联、守岁祈福、拜年贺岁、上坟祭祖,用心体味这些温润内心、熨帖情感的仪式。

 少些攀比,多推心置腹,让年过得更轻松。

春节假期,少不了同学聚会,走亲访友。同学聚会,老友重逢,本是人生美事。然而,一些同学会上,却时常上演相互攀比,哭穷摆阔甚至炫富炫官的闹剧。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甚至将聚会变成拉关系、搞投机的竞赛,单纯的同学关系变了味。同学之间,贵在交心,与其互相攀比伤害感情,不如多追忆学生时代的趣事和美好纯真感情。此外,走亲访友,“压岁钱”适当即可,不必为了面子,年年都“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年,咱好好过!

微言 | 年不能过得太潦草

原载2018年2月13日《人民日报》第20版

审核/隋安辉    责编/杜金莹    制作/张忠琦(实习)

微言 | 年不能过得太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