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导读

作为一种跨金融、工程、公共治理的复合型工具,PPP发展受制Buchanan和Tullock(1962)所称的一国法治框架以及各种内隐性制度的影响,税收制度系其中重要一环。就此而言,如何将税收制度嵌入PPP法治总体框架是立法者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于理论和实践皆有重大意义。

 

税收制度对PPP的嵌入路径通常包括两种:

1. PPP融入现有的税收制度体系;

2. 对PPP制定专门的税收指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一、PPP融入现有的税收制度体系

这第一种观点立足于税收中性与公平原则,认为现行税收政策体系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已经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给予的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此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PPP项目都可按现有制度执行。所以,该观点主张不必对PPP项目进行专属制度设计或者给予特殊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可能低估了PPP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主要原因如下:

1.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等五个环节均涉及税收问题,所涉税种多,问题复杂。税收问题不仅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且按照管理要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常需要设立项目公司。PPP项目公司股权结构、运营方式、动态补偿机制、退出机制变化多样,参与主体众多,尤其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协议兼具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性质,其复杂性与高风险性非一般行业能比,实践中税收政策空白与不明确问题突出(见下表)。随着不断发生的PPP模式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PPP税务问题的复杂性必须依靠专属法规体系化解决。

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2. 如果仅考虑 PPP 融入现行税收制度比照执行,存在相当程度的不适用或不协调,也存在大量政策空白。比如,现行政策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年度起,给予“三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看起来PPP项目完全适用,但PPP项目的特征是投入大和周期长(通常10—30年),在项目运营初期,出现亏损可能性很大,“三免三减半”政策对项目优惠有限,甚至形同虚设。再比如,按照现行所得税政策,以前年度亏损可以在5年内弥补,PPP项目通常投资巨大,初期投资导致的亏损在5年内难以得到弥补,从而使得所得税负担过重。此类普遍性的问题造成了制度约束,需要解决。

3. 保持税收中性并不是不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反而应该是制定优惠政策消除重复征税,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明确和统一税制。目前很多地方给予PPP项目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而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地方政府不具有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权,一旦地方政府的“土政策”受到全面的清理或规范,或者政府换届导致政策无法延续,社会资本都将面临财务风险。在PPP实践中,社会资本还意识到税收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税负不确定性,这种税负不确定性应该由谁承担?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在准备阶段时营改增政策尚未出台,即在协议中约定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变化所导致的税负增加作为政府方承担的法律风险。所以,对PPP出台专门的指引性文件,有助于对税收成本的负担形成共识,有利于税收中性和税法稳定性的实现,避免产生恶性税收竞争。

二、对PPP制定专门的税收指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而根据这第二种观点,对PPP专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将税收制度嵌入PPP整体的法制框架之中去评估政策绩效。对于非经营性或者准经营性的PPP 项目,地方财政补贴成为为项目收入的构成部分,所得税的共享特征可能导致是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的客观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对PPP制定专门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政策制定者整体评价PPP财政补贴、财政奖励与税收优惠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有利于厘清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与PPP项目所得税增值税等共享税之间的再分配逻辑,有利于将税收制度嵌入PPP法治总体框架之中去评估政策绩效。

PPP作为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一种方式,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普遍特征。综观其他国家的PPP税收政策,例如德国的《PPP促进法》对PPP在资产双向转让方面进行了特殊性税务处理,新加坡在《所得税法》和《经济扩张激励措施》中减免了PPP项目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制度的缺失和法规的滞后必然导致PPP项目落地受阻。基于我国PPP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亟待制定专门的税收指引与优惠政策对PPP进行主动管理。

三、对于 PPP 税收政策的建议

1. 出台“PPP税务管理指引”

首先,应着力消除PPP本身运营特性带来的重复征税,并尽快明确税收制度,统一实践中不同地方的税务处理方式,弥补法规空白,减少PPP项目成本估算难度和企业财务风险。

其次,制定PPP税收优惠政策。基于税收中性原则,根据PPP业务特性消除重复征税和过度征税是保持税收中性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此外,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税收激励措施。2016年8月,《关于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被披露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建议》认为,PPP项目主要是两个环节免税:一是免除 PPP 项目在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发生的有关资产转移所涉及的税收;二是免除PPP项目执行到期后发生的有关资产转移所涉及的税收。目前看来,资产的双向转让重复征税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但是有限合伙投资架构、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资产证券化等税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仍然困扰着社会资本方。

再者,对PPP不适用或者不合理的所得税法规应该及时在“PPP税务管理指引”中调整。比如将PPP项目的 5 年亏损弥补期调整为 10 年;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起点从盈利年度开始计算,而不是取得第一笔收入的年度;借鉴国际经验适当延长PPP项目的税收优惠年度。从《建议》的内容看,未来针对 PPP 出台专门的税务管理指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制定优惠政策时,我们认为应考虑分类优惠,比如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政策项目给予额外扣除,韩国对教育事业给予所得税优待。PPP税收政策应该给出明晰的分类清单,对特定行业和地区给予一定的扶持。

最后,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出台全国性的“PPP税务管理指引”后,需要规范和清理地方税收优惠。

2. 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综合前文所述,PPP相关政策包括风险与收益分担、财政奖励、财政补贴、土地划拨等,税收政策的出台需要与其他部门的政策统筹衔接,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尽量不出现多头叠加优惠的情形。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时,如果偏向对国有企业实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则会产生新的市场扭曲。

作者:吕 敏 廖振中    来源:税务研究 总第388期

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特别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崔志娟教授负责制PPP实操课

2014年3月,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开展全国PPP推广工作之后,团队研发了PPP实务操作培训课程体系,启动了全国第一个PPP实务操作培训班——崔志娟教授负责制PPP实务操作课。

一、项目特色:政策规范的系统性解读;与部委联合开展行业培训;提供PPP项目落地指导;专家团队的后续服务;搭建PPP交流平台。

二、师资团队:财政部、国土部、交通部、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委领导;上交所、四大事务所、高校教授、著名咨询机构;大型企业实操专家等PPP领域的顶级专家构成

三、课程模块 :PPP政策框架体系框架解读;PPP项目的核心操作要素详解;PPP项目两个论证的问题分析及编写技巧;PPP项目实施方案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PPP引导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等。

第54期课程时间:1月19日---22日   (实操高级班,预约报名中)

详询: 曹老师  18610881389 (微信同)

报名通道:

税收制度对PPP之嵌入路径分析
“码”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