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研究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体会

本文作者:冯珂珂 , 孙树鹏 , 吴迪 , 张弢 , 马雅玲 , 李亚丹 , 尹绍雅 , 天津市环湖医院;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09):678-681.本文转载医脉通网站 , 神外前沿转载已经获得授权 。 _原题是《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体会》 。
高血压小脑出血发生率约占全部高血压脑出血的10% , 出血量≥10ml者适用于颅后窝开颅血肿清除术 。 近年来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因定位精准、创伤小 ,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1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 , 疗效满意 , 现总结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ml|研究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体会】1.1临床资料
1.1.1纳入标准
(1)高血压小脑出血的诊断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 经头部CT证实诊断 。 (2)出血量≥10ml 。 (3)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7~14分 。 (4)本研究经天津市环湖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 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治疗风险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1.1.2排除标准
(1)非高血压小脑出血 。 (2)出血量<10ml 。 (3)入院时GCS评分≤6分 。 (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
1.1.3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共13例 , 男性9例 , 女性4例;年龄为51~84岁 , 平均62.14岁;入院时GCS评分7~14分 , 平均12.46分;临床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状态 , 伴肢体运动障碍或共济失调;CT显示出血量10~25ml , 平均15.23ml , 其中4例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
1.2治疗方法
1.2.1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
患者侧卧位 , 于局部麻醉下安装Leksell立体定位头架(瑞典Elekta公司)固定头部 , 术前昏迷患者予气管插管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 安装头架时预留穿刺位置和耳环位置 , 术中根据血肿部位相应下移或后移头架;为防止术中呕吐误吸 , 常规行胃肠减压 , 若患者躁动 , 予咪达唑仑10mg肌肉注射镇静;术中行CT检查 , 通过手工算法或立体定向计划系统选择血肿最大横截面的中心作为靶点 , 计算靶点x、y、z坐标值 。
采取经幕下乙状窦后入路 , 选择血肿侧乙状窦后平耳孔处作横切口 , 长度约3 cm , 依次切开头皮、皮下组织、肌肉 , 撑开器撑开 , 磨钻磨孔或电钻钻孔;安装立体定向弧弓导向装置定位并核对靶点坐标 , “十”字切开硬脑膜 , 血肿穿刺针(瑞典Elekta公司)通过导向器轻柔缓慢旋转导入至靶点 , 连接10ml注射器 , 缓慢抽吸液态和半液态陈旧性血肿 , 如果抽吸困难 , 可以生理盐水缓慢反复冲洗血肿腔 , 不宜过快、过多抽吸血肿 。
根据术前血肿量和抽吸量 , 计算残留血肿量 , 并沿导向器置入引流管 , 注射器缓慢回抽血肿以确认引流管位置并以记号笔标记 , 皮下潜行引流管 , 固定 , 连接引流袋 , 引流袋置于耳屏下20 cm处 。 为避免诱发再出血 , 术中未向血肿腔注射尿激酶和夹毕引流管 。 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 , 先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术 , 选择发际后2 cm、中线向右旁开2.50 cm处作为锥颅点 , 穿刺针对准双耳假想连线穿刺后引流 , 再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 。
1.2.2围手术期管理
术后2d残留血肿量>5ml者 , 以尿激酶20×103U溶于生理盐水5ml注入血肿腔 , 夹毕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2次/d) , 直至头部CT显示残留血肿量<5ml方可拔除引流管 。 对于术后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患者 , 采取脱水药物连续治疗3~14d以降低颅内压的原则 , 其中表现为第四脑室受压症状但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111μmol/L)者 , 予以甘露醇250ml/次(2次/d)静脉滴注;虽无第四脑室受压但血清肌酐水平≥111μmol/L者 , 予以甘油果糖250ml/次(2次/d)静脉滴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