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中国十余年研究:玉米生物量增加对产量贡献率为73.7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联合全国24个科研团队,通过十余年在全国玉米主产区40个试验点的联合试验,阐明中国玉米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态区域以及不同产量水平下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率 。
文章图片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粮食和能源安全》(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研究团队称,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玉米“藏粮于技”和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作物栽培与耕作中心精准栽培与管理组组长李少昆介绍,生物量(单位面积内玉米地上干物质总量)和收获指数(成熟期玉米籽粒干重与地上部生物量比值)是粮食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构成因素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理解当前条件下我国玉米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对于明确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研究发现,中国玉米生物量增加对产量的贡献率为73.71%,显著高于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率(26.28%) 。5个主栽参试品种中,每个品种生物量对产量的贡献均高于收获指数,但不同品种间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并导致了品种间产量的差异 。
对于不同的种植生态区而言,研究得出,在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生物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7.34%和64.46%,显著高于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42.66%和35.54%) 。然而,在黄淮海和西南地区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是52.67%和50.92%),略高于生物量(分别是47.33%和49.08%) 。
研究指出,不同区域间,生物量的差异仍然是导致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
此外,在较低产量水平下(小于15 Mg/ha),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协同增加;而在较高产量水平下(大于15 Mg/ha),产量的增加主要是依赖生物量的增加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新闻推荐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升至70.6%
【澎湃新闻|中国十余年研究:玉米生物量增加对产量贡献率为73.71%】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全国182个区县开展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 。另...
- 世界溶洞|中国最美溶洞 ,长了一根20米的“定海神针”,堪称世界一绝!
- 城市|中国“最喜庆”的城市名称,因为皇帝登基得名,如今因抖音爆红
- 旅游|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因山闻名,吸引各国的游客
- 发展潜力|镇宁上榜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
- 名单|2020中国旅游百强县名单揭晓
- 会议|【新闻报】精准微创,双“腺”双赢!天津市泌尿男科微论坛成功举办
- 界面新闻|俞敏洪谈新东方不足:坚持不够、创新不够、人才不够重视
- 界面新闻|银河航天完成新一轮融资,超级工厂对标SpaceX“星链计划”
- 澎湃新闻|机构频频调仓 铸造新格局
- 界面新闻|2亿元投入赛事运营,《和平精英》想让“吃鸡”比赛更有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