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父亲教育投入越高孩子心理越健康( 二 )



焦虑|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父亲教育投入越高孩子心理越健康
文章插图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玉萍
父母文化水平与孩子行为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乡村儿童问题行为得分在家中排行上差异显著。家中排行第一的乡村儿童问题行为最少;家中排行第三及以上的乡 村儿童问题行为最多。随着乡村儿童在家中的排行靠后,问题行 为愈加严重。 问题行为如:“对性的问题想得过多”、“骂人或说脏话”两项,在各排行中一致为发 生人数百分比最多的。家中排行不同的乡村儿童,在问题行为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对性的问题想得过多;骂人或说脏话;不做作业或抄作业;说谎骗人;做了不该做的事也不内疚。父亲文化水平不同,乡村儿童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的乡村儿童的抑郁水平最低。父亲的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乡村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 、高中 / 职高或大学及以上的乡村儿童。
此外,母亲文化水平不同,乡村儿童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乡村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母 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 / 职高、中专 / 大专或 大学及以上的乡村儿童。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发生冲突时,家人间是否动手打架,回答“常常”的乡村儿 童占 3.1%,回答“有时”的乡村儿童占 12.3%,回答“偶尔”的乡村 儿童占 21.1%,回答“没有”的乡村儿童占 63.5%。超过 1/3 的乡 村儿童目睹过家里发生动手打架的暴力行为。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家人间动手打架频度不同,乡村儿童的抑郁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家人间动手打架越频繁,乡村儿童的抑郁水平越高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家人之间动手打架频度不同,乡村儿童的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家人之间动手打架越频繁,乡村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 。家人之间动手打架频度不同,乡村儿童问题行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家人之间动手打架越频繁,乡村儿童的问题行为越严重 。
乡村儿童父亲教育投入越高出现行为问题概率越低
这次长达一年的调研还显示,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胡玉萍告诉采访人员,本次调研重点考察了父亲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父亲作为影响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他人,是个体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如学校教育和未来职业)获取支持与建议的主要来源。因此,父亲如何对待子女、如何与子女沟通等, 即父亲对教育子女的投入程度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采用《父亲教育投入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调查结果显示,父亲教育投入的子女性别差异显著,小 学 男 生 的 父 亲 教 育 投 入显 著 高 于 小 学 女 生。
父亲文化水平不同,乡村儿童父亲教育投入总分差异显著。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父亲教育投入最少。乡村儿童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父亲教育投入最高。随着乡村儿童父亲的文化程度上升,父亲教育投入逐渐升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儿童的抑郁得分与父亲教育投入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教育投入越高的乡村儿童,其抑郁水平越低。乡村儿童的焦虑得分与父亲教育投入得分显著负相关,父亲教育投入越高的乡村儿童,其焦虑水平越低。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教育投入对焦虑的预测显著。说明随着父亲教育投入增加,乡村儿童出 现中度及以上焦虑问题的可能性降低。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分与父亲教育投入得分显著负相关,父亲教育投入越高的乡村儿童,其问题行为越少。分析结果显示,乡村儿童的性别、父亲教育投入对乡村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显著。说明随着父亲 教育投入增加,乡村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降低。此外,调查组还特别关注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结果显示,6-12 岁的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留守导致亲子分离,若长期缺乏父母的照料和关爱,缺乏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则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功能发展。”
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概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焦虑|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父亲教育投入越高孩子心理越健康】 根据 201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于农村留守儿 童的定义可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 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本研究中的留守儿童操作性定义 是,平时既不与生父母、也不与继父母一起生活的乡村儿童。在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占 29.5%,非留守儿童占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