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派系力量有多强大呢?《新财富》在相关文章中总结道:
“通过近年5000亿-6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并购 , 腾讯与阿里巴巴分别构筑了10万亿市值的生态圈 , 5年间膨胀了10倍 。
相比之下 , 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8万亿元;深圳300余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1万亿元;A股总市值10万亿美元 。
腾讯与阿里的资本能量 , 甚至能与一座一线城市比肩 。 ”
鉴于此 , 阿里腾讯持续通过并购细分领域潜在威胁的对手 , 一再提高相关市场集中度——表面看 , 互联网产业不乏蓝海 , 一旦进入深水区才明白早已红海一片:阿里腾讯要做互联网金融、搞物流网络、要构建生态系统 , 互联网金融、物流公司、中小企业就节衣缩食艰难求生 。
即便如此 , 阿里和腾讯不断修建护城河的同时 , 也在相互觊觎彼此的基本盘 。
腾讯方面 , 微信广告投放端悄然接入有赞小程序就曾被市场解读成“迂回地蚕食电商市场 , 最终走向阿里的战场” 。
毕竟 , 在此之前微信已成为淘系在内各大品牌卖家高度依赖的获客渠道——阿里官方在2020年8月发布的“关于淘宝的8个冷知识”微博中提到 , “淘宝每天生成一亿个淘口令” ,并配以微信界面截图称“‘来个链接’已经成为闺蜜群里的社交方式” 。
阿里方面 , 马云力推来往、支付宝圈子也被外界解读为“阿里社交之心不死” , 而错过社交电商风口的阿里 , 代价就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拼多多长成庞然大物——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 , 阿里中国零售市场年活跃买家为8.28亿 , 环比增加1700万 。 相比之下 , 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为8.499亿 , 环比增加2600万 , 均高于阿里 。
对此 , 西南证券的研报如此形容腾讯和阿里两家巨头:
“阿里平台型企业的性质决定其本身不产生流量 , 成功的核心在于赋能 B 端商家 , C 端用户更多地起到转动飞轮的作用;腾讯是 C 端流量性格 , 立足于 2C 消费级互联网的核心赛道——人与人的 SNS 网络 , 具有吸引并锁定流量的天然优势 。
所以 , 腾讯收的是过路费 , 是基于免费产品的巨大流量不断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 。 而阿里收的是税 , 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在于为企业提供平台、支付、物流、内部管理、云等服务并掌握定价权 。 ”
张一鸣的出现无疑打破了阿里、腾讯博弈的平衡——字节跳动一头撞进阿里、腾讯的狩猎禁地 , 在“快速拓展业务、快速投入资源试错、快速调整”的策略下攻城略地 , 其将触手伸到了医疗、教育、企业服务、社交、消费、房地产等各个领域 , 即便遭遇其他巨头重火力阻击 , 依旧无意间改写了资讯、短视频版图 , 催生出一个全民型娱乐平台 。
甚至 , 字节跳动高歌猛进这几年 , 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讨论下一个它将要深入谁的腹地 。 最终 , 其在AT(阿里腾讯)丛林构筑了一套自己的娱乐流量体系 , 其拳头产品抖音的机遇在于通过产品创新带动UGC创作最终形成以UGC为核心的开放型短视频社区 , 而在拥有巨额流量的基础上能逐渐将其中所产生的关系链利用社交、搜索加以沉淀 。
反观腾讯 , 从微视、企鹅看看、闪咖、QIM、DOV、MOKA魔咔到猫饼、MO声、腾讯云小视频、下饭再到速看、时光、Yoo、酱油、音兔、哈皮、响风 , 腾讯先后推出了十余款短视频产品 , 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或半途夭折或无疾而终 , 皆难逃“出道即巅峰”的宿命 。
如果非要“矮子里挑高个”也就微视和视频号两款产品能拿上台面 。
先说微视 , 二度重启本是腾讯对于抖音崛起的防御动作 , 甚至连马化腾都亲自上阵摇旗呐喊 。 奈何微视的创立、关闭、二次返场皆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 即便腾讯把用户关系链导流给微视也喂不起来 , 最终微视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
再说被张小龙“偏爱”的视频号 , 发展至今存在感依旧不强 , 更像一个寄生在微信生态的视频内容渠道 , 外界吐槽“数据不好”、“留不住粉丝”、“留不住流量”的言论不绝于耳 , 更别说其与抖音、快手的差距 。
所以 , 回顾腾讯的产品线 , 不管电商、搜索还是短视频 , 这些真正与用户之外实物相关联的产品全都铩羽而归 , 恰恰说明其对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运营能力的欠缺以及创新能力的局限和突破性的丧失 。
可即便如此 , 当整个互联网高增长模式几近终结 , 字节系、阿里系依旧汇合在微信城门之下 , 一起“望梅止渴”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