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文章插图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根本看不见我,给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岁啊,咋对亲妈这么冷漠。不管怎么讨好他,不停给他买玩具买衣服,就是不亲近我。照这样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 抛弃|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她说:“对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着他那么小,谁养都一样,6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奶奶带走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回去看他。”
文章插图
“但即便如此,哪有孩子不爱自己妈啊?这孩子真古怪。”邻居还在生气,而我已不想多说。
孩子违背本性,抗拒母爱,漠视母亲,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见,这种反常,还会继续下去。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离开母亲后,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文章插图
约翰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条件很好,配备很多玩具,以及各种尊重幼儿需求的游乐设施,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特别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他对新环境发生了兴趣,不断探索。但找不到母亲,他有些迷茫无助。
第三天,约翰显得很不开心,他开始疏远人们,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荡。时不时大哭,声嘶力竭。父亲来看望他,他反应迟缓,但渴望跟随父亲离开。
第四天,约翰对照顾他的护士无反应,不再接受任何互动,他开始拒绝吃东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约翰都没有再吃东西。
最后,妈妈出现了,要带他回家,约翰号啕大哭,他不肯看妈妈的脸,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拥抱。
回到家后,约翰持续冷漠,对妈妈无回应,无需求,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经常情绪崩溃。
拍摄此记录片的导演很担忧:“孩子这一生可能就此毁了。”
因为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心理学家曾跟踪研究过一位叫玛丽的女孩。
玛丽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可爱,聪明,乖巧。
突然患病后,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一年。
在此不得不说,医院条件很舒适,对孩子也特别友好,遵循科学喂养。
但在这一年里,医院以保护无菌环境为由,不允许母亲陪护(20世纪的英国医院普遍如此)。
就此,玛丽享受母爱的权利被剥夺。
治疗结束后,玛丽完全恢复健康,她回到家,却表现得“不再需要妈妈”“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
文章插图
她拒绝妈妈拥抱,也不对妈妈撒娇,漠视妈妈的存在。
心理学家看着她慢慢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对哥哥残酷无情,对同学完全漠视。
成绩优异,却越来越孤僻,排斥别人靠近,拒绝亲密。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没有感情。
玛丽,再也无法信任他人,她充满戒备,压抑自己,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她将内心封闭了。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玛丽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家。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
母亲曾主动示好,试图唤回她们的母女情。
“我很反感,觉得母亲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文章插图
后来,她读书,出来工作,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特别讨厌和别人有稍微亲密的接触,遇到喜欢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总想,反正会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开始。但又真的很想进一步交往。”
- 营养素|一个合格的孕妈,应重视以下营养素的补充
- 孕妈妈|控制体重,过一个漂亮健康的孕期
- 疾病|不同血型对应不同的疾病?这4种血型的人,看看哪一个更健康!
- 新生宝宝|冬季一个礼拜给娃洗几次澡?这些常识,很多宝妈不知道
- 孕晚期|怀孕最后一个月,准妈遵循这三个“不要”,分娩时能少受很多罪
- 自信|想拥有一个自信的孩子?这五条建议,条条值得收藏
- 牢记|如何培养一个完美小孩, 家长要准备的育儿知识,务必牢记!
- 好处|给小宝宝买一个牵引绳,都有什么好处?
- 哽咽|菜市场老板胸前挂一个''布袋'',顾客凑近一看,哽咽再来2斤菜
- 年才|31岁女子结婚10年才怀孕,刚产下一个宝宝,14天后又生下一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