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柴|别不信,您还真不一定能读懂

“双减”背景下,很多家长似乎不但没有摆脱教育焦虑,反而更加严重了。减少了作业量,取消了课外培训,孩子岂不是荒废了?
其实家长完全应该用“双增”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所谓“双增”就是增加阅读,增加社会实践,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增加阅读。
然而很多家长觉得增加阅读的时间,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所谓的增加阅读,多数孩子只停留在增加阅读的时间和容量上,并且一直停留在粗浅阅读的层面。
要想提高阅读的效果,还要加强深度阅读。
下面仅以一篇阅读后的思维训练为例,展示深度阅读的魅力。
木柴|别不信,您还真不一定能读懂
文章插图
炉膛中的木棍
夏建清/编译
胡安每个星期日都到社区集市参加义务活动,不过他发现做来做去就是那几样事儿,他都快要做厌了,于是决定不再去集市了。
两个月转瞬即逝,有一天夜晚,寒风呼啸,邻居却来到了胡安家。
胡安想:“他肯定是来劝我参加集市活动的,不过,我不可以告诉他不去的真正原因,说他组织的活动单调乏味会使他尴尬。得想个说得过去的借口……”这样想着,胡安拉过两把椅子,摆在火炉前面,请邻居坐下,开始和他谈论天气。
邻居坐在火炉前一句话也不说,胡安说完了天气,为了避免尴尬的冷场,又试图找其他的话题交谈,可是邻居就是不开口接话,胡安也就闭口不说了,两个人就这样坐在火炉前,盯着火苗看了半个小时。
然后邻居站起身,从炉膛里拾起一根烧了一半的木棍,放到远离炉火的地上,没过多久,由于没有足够的热量,木棍上的火苗渐渐地熄灭了,胡安赶紧捡起,将木棍扔进炉膛里。
“晚安!”邻居告辞。
“晚安!非常感谢!”胡安若有所思地说。
“不管这根木棍烧得多旺,只要一离开火堆,就会马上熄灭。同样,一个人不管他有多聪明,只要远离了他的邻里,就难以为继其光和热。”邻居说完,消失在寒风中。
选自《讽刺与幽默》报(2021年10月01日第14 版)
此文不足500字,涵义隽永,很有味道,很启迪人的思想。邻居劝说胡安每周日到社区集市参加义务活动,非常有艺术性,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劝说,而是拿眼前的火炉打比方。一根木棍离开一堆火,很快就会熄灭,寓意胡安不该离开集体。不得不说,这种劝说的艺术,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非常妙。
邻居的观点是,炉膛里燃烧着的一根木棍,离不开炉膛就,否则很快就会熄灭。从而说明,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起来,靠集体的力量才更容易办成事。
一般人阅读时,是很容易提炼出这一观点的,并且能和自身所处的环境、家庭乃至社会相联系,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还要靠集体的力量等类似的观点。
但是,如果仅仅读到这个程度,其实还是浅层次的阅读,毕竟这些观点很容易就能在原文中找到。而要达成深度阅读,则要对此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比如,做几种假设:
木柴|别不信,您还真不一定能读懂
文章插图

  1. 如果这根木棍远离了炉膛,但是它获得了石油或天然气的加持,或许燃烧得并不比壁炉里的木棍时间短。这说明,一个人只要愿意发掘自己的潜能,借助先进的经验、技术等外力辅助,完全可以做出一个顶十个的成绩来。

木柴|别不信,您还真不一定能读懂
文章插图
  1. 如果这根木棍远离炉膛,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寻找到一堆更大的木柴,它点燃了这堆木柴,那么它的燃烧可能比原来炉膛里的木柴更长久。这说明,如果一个人,远离了一群人,还可以接近另一群人,兴许会比在原来的人群中活得更好。如此可见,当初选择离开并不是一件坏事。

木柴|别不信,您还真不一定能读懂
文章插图
  1. 如果这是一根楠木,它在炉膛里燃烧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和那些枯木不一样的。它选择了离开,然后它成了一件艺术品,给人以启迪和愉悦,它的价值反而大于炉膛里那堆燃烧木棍。就像人一样,如果一个集体里其他的人的素质很低,而你还以为团结就是力量,在这样的集体中会迸发出能量,是可笑的。有的木头天生就是生火用的,而有的木头却是能撑起一座大厦的栋梁,所以,木头不仅止于燃烧一种功能。
这种求异思维,使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是简单地认可书中的观点,而是从文本中跳出来,通过假设、想象和联想等手段,生成了自己的不同思考。这些思考,才是阅读文本真正的所得,这些所得是读者自己独有的,是那些读完不思考的人所体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