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三 )


但有时候某些内容忘了屏蔽爸妈,做了全量推送,却容易由于年龄的代沟闹出笑话:
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文章插图
从结果上来看:内容匹配错了用户,造成无效推送,说明没有进行合理的用户分层和内容运营。
在上一篇文章《底层逻辑:内容型平台运营方法论》里,我们曾聊到消费TGI的概念,不同用户对于内容有各自的偏好。因此做用户分层的目的,便是让内容可以更好的触达用户,提高内容消费效率。
而在微信的标签功能里,我们习惯按照好友的基本用户属性进行分组,如同学、家人、同事等,但这仅是根据“用户基础画像”进行划分,而并非根据“内容消费偏好”进行区分。
那么如何通过测试”朋友圈APP”里的好友偏好,以便进行用户分层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 灰度测试按人群覆盖范围区分,属于纵向对比。
例如某天你谈恋爱了,想发朋友圈,又不想那么快让爸妈知道。那么便可以采取小范围公开的方式:如先让好友、闺蜜等知道,类似于游戏里的“内测”。
灰度测试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先明确“扩量标准”是什么,例如你发布的朋友圈100个人可见,如果点赞数超过60个,是不是就可以进一步将可见范围“扩量”到500个?
等到时机成熟,并且你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谈恋爱了,父母也在催着你结婚,那么这时候,说明用户对产品的“内容”或“功能”已经有了一定接受程度,因此便可以进行“全量推送”。
2. A/B测试圈选数量一致,参数不同,属于横向对比。
分组测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的保持“核心测试参数”以外的其他参数不变。
例如:想看男生跟女生对于“游戏”的偏好或看法,那么“性别”便是核心参数,其他如年龄等尽量保持一致,比如筛选出10个90后男生、10个90后女生。
此外还需要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即人群圈选数量一致,但其他参数不进行特定分配;因此如果想在朋友圈进行A/B测试,则至少需要发三条朋友圈,即三个不同的“实验桶”进行分组测试。
最后实验测试出来的结果:如空白对照组对于这条“游戏”相关的朋友圈有5个赞(标准值);男性组有8个赞,而女性组只有3个赞;那么则说明90后“男性”相比90后“女性”,对于“游戏”内容的偏好度更高。
五、商业化B端:指通过微信官方平台推送广告在朋友圈这一私域场景内,微信正在逐渐打通社交、内容、电商之间的壁垒。
相对于其他信息流平台“广告里穿插内容”,朋友圈的B端广告显得克制很多:同一个用户一天内最多只会收到两条广告。
主要以单图、多图、视频的形式。商家可以通过朋友圈广告将用户导流至公众号、小程序等。
而在“公众号”这颗轮子增速放缓的同时,紧锣密鼓的再造“视频号”这颗轮子,“双轮驱动”促进内循环的意图十分明显:
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文章插图
甚至干脆把视频号的直播状态横插在朋友圈顶部:
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文章插图
公众号、朋友圈、视频号,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在社交、内容、电商之间“反复横跳”的一站式消费场景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文章插图
C端:指通过自有渠道直接触达用户。
“私域”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指的是一个相对封闭且隐私的空间,如同“自家鱼塘”相较于“江河湖海”。
但许多所谓大师将“私域流量”称之为“可反复触达、反复利用的流量”,只要上网一搜,便会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关于“私域流量”运营的文章。
他们宣称只要把用户导入到社群、公众号、小程序中,便可以对他们进行零成本的反复利用。
域信息流|硬核干货: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文章插图
而百度百科上的释义则更为搞笑:“私域流量是相对流量池而言的,指的是我们不用付费,可以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
不用付费?任何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
你试试半夜12点(任何时间)往用户或微信群里(直接触达),连续刷10条游泳健身的广告(任意频次),看看用户会不会把你直接删除或拉黑?
把用户当傻子,从来不是一件多么聪明的事情。
只有尊重用户,用户才会尊重你。相关较为合适的案例,前面“完美日记”部分已经简单列举过了,因此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