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养成一个孩子,需要举尽全力自我成长

在教育圈,每年都会有一场备受瞩目的教育盛会——中国教育创新年会。11月9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如约而至。12日下午,年会现场迎来了“家长论坛”,10位“别人家的爸爸妈妈”们,用一个个育儿的小故事,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应对教育焦虑的方式。
当下,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点燃了几乎所有家长的教育焦虑,面对铺天盖地的各色教育产品围剿,家长们在“鸡娃”和“佛系”间艰难摇摆,最终大多数妥协奔波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却又止不住为孩子的童年感到遗憾,“不死磕,你连一个好的高中都上不了,还谈什么人生”,知乎上某位家长的发言,也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无奈。
这次家长论坛上分享的这些“别人家的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过教育焦虑,但最终使他们“突围“的路径,不是陪孩子们在各大补习班里学习,而是领着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和孩子共同建立一个“学习型家庭”。
比说教更有用的是陪伴
“说教是下下策,身体力行的日常才是好的教育“,比起说教立等可得的快感与正义感,陪伴孩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等待孩子的改变发生,这是一条”慢路子“,却通向更长期可靠的成长。
自我|养成一个孩子,需要举尽全力自我成长
文章插图
《男孩养成记:如何与孩子共同生长》(何优优,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老师)
在很多人眼中,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老师何优优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享受着教室中属于调皮孩子特有的“专属雅座”,也是在家庭中无比叛逆的孩童。优优老师在孩子叛逆的阶段和很多家长一样,陷入了一份深深的焦虑,但是,她通过观察并和孩子的共同思考,发现孩子只是用任性来反抗大人的管束,用厌烦来阻止大人即将出口的正面教育,用叛逆来纾解学习的压力,用叫嚣来平衡成长带来的烦恼,在这些负面情绪的背后,是一种渴求独立的紧迫感在孩子的内心里澎湃。她还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了”,被尊重了,心气儿自然也就会顺了。
于是,不爱运动的她每天陪着自己的孩子在小区里跑步,放下作为母亲的姿态,创造与孩子真诚交谈的机会;她鼓励孩子的爱好,利用爱好去建立与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联系;她陪着孩子一起做学习时间的规划、错题整理,把学习模块逐个分解,全面梳理。优优老师说:“共同学习,让陪伴有了具体的内容,让我们的‘在场’有了意义。”
向孩子学习,而不是控制孩子
在张宏武老师看来,大多数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然而在这种关系之下,教育不可能发生。她的孩子和现在很多的孩子一样,喜欢玩手机,即使是出国旅游,当她兴致勃勃感受着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的时候,女儿却一直在玩手机,这让她无比恼火,甚至摔门而出,把孩子一个人留在了国外的酒店里。然而,当她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错误的时候,她回到房间里和孩子道歉,问孩子能不能原谅她的时候,她的孩子说:“其实我早就原谅你了,可是为什么你一直不能原谅我呢?”,这让她很震惊。那一刻,她感觉到自己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了如何面对错误。她说:“勇于不完美,做个成长中的父母,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演讲中,她还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间的另外两个故事,在故事“欺凌事件”中,孩子让她看到同理心的力量。带着同理心对孩子,家人,世界才会温柔以待。在故事“家庭会议”中,孩子让她了解,爱不仅仅向下传递,而且需要向上传递,才更完整,才不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以后。这些都是张宏武从孩子身上学到的。
“问题,是所有生活的发动机”、“真实,比眼下的和谐更重要”,“真实相处,其实是爱与智慧产生的根源”,在所有嘉宾的演讲中,真实相处、尊重问题、发现与不扼杀天性,是被提及最多的。向孩子们学习,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成为论坛上各位家长的共识。
自我|养成一个孩子,需要举尽全力自我成长
文章插图
《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关于错误、同理心和向上传递的爱》
(张宏武,第2天社会情感学习创始人)
阅读和学习是会“传染”的,家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周末拖着疲惫的身体陪着孩子穿梭于各大补习班不能被称之为“陪伴”,它只能叫做“陪着”。所谓陪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要做到这一点,不妨从培养一个家人可以共享的习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