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心理学角度阐述行为与态度、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四 )


下面列举了可以直接略过态度、情绪和认知而自发产生行为的三种常见行为现象:

  1. 列联强化;
  2. 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
  3. 其他:承诺原则、互惠原则、登门槛效应、闭门羹效应。
1)列联强化
听着很玄乎,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举个例子:
训练宠物狗“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需要不断重复地利用外界刺激,比如为了达成训练握手这一目的,主人需要及时地奖励火腿肠作为激励措施。
长此以往,不断重复这样的教育方式,宠物狗下次见到火腿肠,就会下意识的作出握手动作。
这就是列联强化,需要通过一些工具性学习强化某一行为表现,这些行为可以直接略过态度而自发产生——因为宠物狗在一开始根本不存在“握手就可以吃到火腿肠”的态度或认知,那么又何来态度可以引导行为本身的产生呢?
当然,除了工具性学习属于列联强化以外,还有
  • 观察性学习:孩子通过观察大人用筷子吃饭这一行为,学会尝试自己用筷子吃饭;
  • 教诲性学习:父母采用劝说的形式,教育孩子该做某事、不该做某事,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长此以往也改变了孩子的态度。
列联强化暗示着某个特定的行为将能够带来认知、情绪或态度上的刺激,从而直接产生行为本身。
关系|心理学角度阐述行为与态度、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文章插图
2)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
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某些无法改变的影响而产生的某些特定行为。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举个例子:背离社会规范会导致被社会拒绝,因此我们只能在某些场景下,比如排队,就会跟着众人保持“排队”这一行为,这样才会被人群接纳。
如果产生插队的行为,那么将会被人群拒绝。这就是规范性影响,是一种被固定规则所规范的一种自发行为,也就是服从心理。
另一种是信息性影响,比如:在卡片分类当中,小组中有一位是专家级别的人物,那么我们就会做出和专家一致的选择。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专家更懂得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恰当的”,跟着他一起做,我们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结果,这就是信息性影响。这也是在卡片分类时,为什么必须将处于同一认知水平的参与者作为一组的重要原因,这一行为也就是从众心理。
关系|心理学角度阐述行为与态度、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文章插图
3)其他部分中的有承诺原则、互惠原则、登门槛效应、闭门羹效应,这四者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
关系|心理学角度阐述行为与态度、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文章插图
  • 承诺原则(全称叫承诺一致性原则),指之前对某人就某事许下了承诺,所以为了达成这个诺言,就必须完成这件事,举个例子:
在机场值机室,自己需要去卫生间一趟,临时拜托旁人帮忙照看行李,如果此时有陌生人擅自动用行李,被拜托的人则会站出来阻止。
这一行为的产生,是没有经过态度而直接由认知驱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责任感与基本价值观。
  • 互惠原则是双方处于某种利益或是关系,产生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心理,例如商业互惠,这一行为也是略过了态度,直接由认知引导;
  •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通过一些小的承诺实现对大事的认可,比如:
父母拜托子女做某事,但是子女内心是拒绝的。
此时父母就可以先布置一件小事,让子女先完成,随后再由这件小事逐渐将全部的事情布置完毕,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这件事。
这一效应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个体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后续更大的要求。
但是其本质区别在于闭门羹主要采用先向目标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间隔一段时间)降低自身的标准,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那么这个小请求很大几率会被目标人所接纳。
举个例子:当朋友一次性向你借10万元时,你大概率会直接选择拒绝,但是当朋友再次向你借1000元时,你也许会考虑同意;反之如果你的朋友一上来就问你借1000,那么很大情况下你是会选择拒绝出借的。
以上举例的这四项认知心理学行为是较为常见的“略过态度而产生”的行为。
更多心理学行为还有折扣技术、虚报低价等,更多内容希望诸位读者能够自行搜索,此处不作一一罗列。通过以上论证会发现部分行为产生之后,并不会影响到态度的改变,甚至都不会危及到情绪、认知和行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