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蚂蚁如何挑战大象:从新流量到新品牌的思考盘点( 三 )


Harry:
我们现在是Pre-A轮,前面经历过种子轮和天使轮,我不知道后面的游戏会怎样,但我知道前两关是什么样。
前面的嘉宾也提到了自行车理论,但大家知道最早的自行车是没有脚蹬子的,是用脚在地上划着走的,所以最优秀的企业是可以在没有脚蹬子的时候就开始前进。刚创业时我还不知道自行车理论,当时我会执着于去找“黄金钢圈”、“钛合金把手”,找各种的履历很厉害的人入伙,结果发现你的车可能没有链条,没有脚蹬子,最后只能停在原地,这是我的第一个弯路,就是过于执着去找简历中有大厂经历的创业伙伴。
第二个阶段是我碰到了另外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估值大概5亿美金,是比较后期的阶段。他说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大家是不一样的,比如马云能找到很多厉害的人来辅佐他,但你可能不擅长这个,那你就自己干。
于是第二阶段我开始尝试用一张Excel来管理公司:把每个部门的关键指标拿出来,再去另一个部门里找到可以影响这个指标的指标,让指标之间互相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做到可以量化考核,这样我就不再需要去找那些最顶尖的人才,有的岗位可能只要认真+执行力就可以胜任;公司发展到现在,我们招的就是一些不太听话,但非常认真、非常厉害的同事。我想说自行车的零件质量好不好,对早期阶段的公司其实不太重要,拼起来哪怕嘎吱嘎吱响,只要能往前跑才是关键,这是我在Pre-A阶段的感受。
Q
产品力和流量之间如何平衡?怎样避免把创业变成“算ROI的游戏”?
Harry:
首先是一定先做出一个好产品,要有差异化,否则凭什么你一个新品牌能火起来?这是个基础。
刚才也有嘉宾提到供应链,但我想说供应链的关键其实不在工厂,中国的工厂太多了,比如我们这个行业就有6000多家,大部分其实都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在于有研发能力的工厂,所以企业无论是外包还是自建,拥有一只可控的研发力量都很重要;我们还在很穷的时候,就自己搭建了一个实验室,招了很多很贵的实验人员做研发,后来才发现这是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苏颖:
这波消费品热潮里有个非常大的误解,就是很多投资人是把产品当成流量品牌在投资的,他每一轮给你钱,预期都是你销量的快速增长,所以我看到身边的很多创始人朋友也很焦虑,为了完成投资人的增长预期,他就会不断的降价,去适配更多的渠道,被迫去做一些短期的事情。
复盘我自己的融资过程,我认为一个好的品牌成长路径,一开始要先把一款能代表你品牌调性的产品打磨好,产品力一定是核心。
产品打磨完成后,再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找头部的顶流达人去推,把调性立住,最后通过私域达成交易。所以找到一个好的投资人非常关键,他会愿意去等待,给你时间去打磨产品,这也需要你们之间拥有充分的信任与沟通。
Rachel:
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创业初心的问题。品牌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图腾型品牌(iconic brand),一种是渠道型品牌(channel brand)。比如说两款帽子,一款印着可口可乐的logo,一款印着王老吉,前者可能你愿意花钱去买,但后者不会,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验证品牌力的方式。
所以回到原点的话,你的创业初心是什么?是要做一个有精神价值的品牌,解决消费者的一些底层需求?还是看到某个品类里面有一些红利,想利用现有的资源先变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创始人的选择问题。比如我身边的朋友大都是想做iconic brand,可能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样熏陶过来的;但我也认识一些创业者,他们会觉得我们想太多,先搞50个SKU丢上去,哪个能卖爆就做哪个。
我觉得这两种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中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iconic brand与channel brand的需求都很大,最后还是要看你的终点是想到去哪里?手上资源能不能支持?比如渠道和运营可能不是我的强项,我更加擅长做产品做内容,品牌价值可能就是更适合我的事情,这是创业的基因决定的。
另外大家常常会把branding和marketing混在一起谈,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branding代表你的价值观和理念,我个人觉得它不是靠「流量轰炸」所能实现的,branding的核心是看你第一眼能不能对它一见钟情,它的价值观能不能打动你,需要花时间去观察和打磨;而marketing的核心最后一定是要看效果、看转化,所有不以结果为目标的marketing全是骗子。
如果想要做一个iconic brand,它的前期时间投入一定是比channel brand长得多,要经历生长期、成熟期、爆发期、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的曲线也从来都没有变过;做品牌需要时间去打磨产品,打磨品牌力,最后才能迎来一个合适的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