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来自一线的调查报告)“双十一”下的乡村“旺气”

新华社兰州11月11日电 题:“双十一”下的乡村“旺气”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杰、文静
聚光灯下,主播带货正酣;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作响;乡村道路,快递车辆川流不息……“双十一”电商节期间,生于大山的农民不断升级“玩法”,成全了深山对远方的向往。
(小标题)“初级玩家”升级“高级玩法”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镇捷地村里,村民齐聚一堂,一场“土味”十足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线:娇小可人的礼县“红mini”和个大多汁的礼县“红pro”是主角。“宝宝们,大家好。”59岁的农民张加成在“发布会”上直播带货,强装镇定的表情加上不自然的动作,让“翻车”现场瞬间变成“秒杀”现场。
“今年‘双十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当主角,生产者变身‘带货’主力。”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局副局长焦武民说。
农民亲自推销土特产,给了消费者“我的产品我负责”的信任感。而脱贫攻坚期间探索出的“产业+农户+合作社+网店+平台”的“融电商”新模式,在这个“双十一”变得更加成熟,消费者和生产端“黏性”更高。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物流仓储中心里,物流车辆挤在院内,工作人员分拣、装货热火朝天。该中心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严控产品质量的同时,打造电商扶贫示范网店,“双十一”期间消费旺盛,订单量激增,11月前8天,发送的电商包裹就超过2万件。
同样位于岷县的甘肃聚和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一根根新鲜当归在传送带上飘香。该公司积极转型“融电商”模式,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程让“粉丝”监管,今年开始甚至连外包装设计都由“粉丝”参与,让这家公司的产品登上了中高端市场。
“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总经理李爱军这几天在公司和合作社之间奔波,心里美滋滋的。
从最初开办淘宝店、淘宝馆,到后来的发展“1688产业带”,再到利用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多个平台跨界融合、跨境出国、全国配送……生于大山的农民,从电商“初级玩家”一步步升级“玩法”,成全了深山对远方的向往。
(小标题)“小而美”农产品插上了“飞出去”的翅膀
走进“陇小南”,“嘀嘀嘀……”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车间里墙上贴着“疫情防控是最大的‘单’”,员工们接订单、分装、打包、发出……忙而有序。
“以前是陇南人卖陇南的农产品,现在是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帮我们卖陇南农产品。”“陇小南”负责人赵武强说。
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生活用品保障问题显现。“陇小南”通过“粉丝经济”打造社交电商平台,短短半年过去,拥有了6000多名“合伙人”,遍布全国34个省区市。
“自2月14日复工以来,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赵武强说。
甘肃省陇南、定西等市的商务部门介绍,在疫情倒逼下,电商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支撑,众多电商企业通过精准分销,奋力消除市场前端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抵达”,让“小而美”农产品插上了“飞出去”的翅膀。
今年以来,陇南市农产品电商累计销售额超210亿元,品类有花椒、橄榄油、核桃、苹果、食用菌等,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到今年10月底,定西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6亿元左右。
(小标题)消费的“旺气”乡村的底气
31岁的电商庆小爱,向新零售转型,疫情后在同城配送方向发力,目前销售额1500万元左右,远超去年;35岁的花椒电商欧阳书智,打造集加工、冷链、电商一体的现代化合作社,每年带动地区花椒销售1亿元左右……陇原大地上,小镇青年借助电商产业,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50岁的黄芪种植户王秋兰,越来越注重种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产品优质、产量攀升,让她告别了多年的贫困生活;52岁花椒种植户石成仁,花椒不愁卖,土坯房换成两层新别院,成为山腰间靓丽的风景……昔日农村贫困人口,因电商打开销路,迎来小康生活。
今年11月1日至3日,“双十一”第一波售卖期,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6%,农产品总件数同比增长32%。“‘双十一’农村电商的兴旺气息,展现了农村市场的潜力和中国经济复苏的韧性。”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秘书长左臣明说。
左臣明介绍,根据数据显示,占比全国行政村总数1%的“淘宝村”及占比全国乡镇总数5.8%的“淘宝镇”,截至今年6月,今年网店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创造828万个就业机会,在甘肃、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效果尤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