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决定论有多少根据( 七 )


但是这样一来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北部的新的产粮区域出现了,那就是东北平原,所以说处于粮食和安全考虑,隋唐均不惜御驾亲征,这里尤其是提到隋炀帝,因为开运河,征高句丽都是由他发起的。
我们知道,隋炀帝三次伐高句丽,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最终的原因都是由于气候,由于当时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大战大都在秋收之后才发生的。之所以这样那是由于:
一来农闲征兵容易,并且不影响生产;
二来粮食充足,军队的物资容易调集和征集;
三来在进入敌国之后,可以很方便的从敌国土地上掠夺粮草等战略物资,以战养战,减少己方消耗。
而高句丽也就是利用这一点,由于战争是在秋收之后才开始准备(需要时间),然后就是从隋朝关中向北跋涉近千公里(需要时间),但是一旦遇到寒冬,战争则无法继续,所以说真正的可用于战争的时间窗口其实是很少的,尤其是在东北寒冬更早更严寒的大背景之下,因而隋炀帝采用的方式就是集结百万大军,采用闪电战,速战速决。但是高句丽偏偏不是采用此种战术,因为高句丽小国寡民,其采用的战术就是拖,拖到寒冬随军就只能后撤,因而高句丽在国土上大量的修造城池,这样随军就不得不一个一个的肯,等啃到高句丽的政治中心时,寒冬来了,颇有点拿破仑、希特勒遇到俄国寒冬的那种感觉,所以战胜隋炀帝的不是高句丽的军队,而是严寒。
唐朝也是征战的高句丽,但是唐朝的行动方式与隋朝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水陆并进,最后真正派上大用处的是唐朝的水师,由于高句丽的政治中心在朝鲜半岛,水师突袭的话就不必再一个一个城池的从东北绕过去,而是军舰直接开过去,进而更迅速,所以说唐朝之所以会成功,并不是因为唐朝军队有多么的比隋朝英勇,而是朝鲜半岛地域狭小,从水上过去路径更短,在寒冬到来之前结束了战斗。

■网友的回复
没错,我记得高中地理老师说,如果做题碰到选择题,人定胜天伦、地理决定论、人地协调理论,就不要看选项了,直接选最后一个,没错的,绝对政治正确。后来,我都是这样做的,还真的不带错的,当时不曾细想,直到我读了《狼图腾》,猛然想起了“地理决定论”,他到底决定了什么? 人类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的变革、还是民族与国家的兴亡? 我笑了,从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刚开始,由于地理因素,不同的文化因此而不同,可以这么毫不负责任地说“地理决定了最初的文化,因此才会有地域文化的形成”按照这个方向下去,应该不会错,可很多人不满足于此,比如,洪堡写道:“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和人类命运的经常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后来自然主义又认为它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再加上其它的一些说法,“地理决定论”才会有今天的诟病。 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特殊的一部分”,打个比方,自然是矩形,人类是正方形……这两者的关系,应该很清楚了。 地理到底决定了什么? 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现代文明以前的各个民族的发展要素。 这些正是最关键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而这些正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后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种走向则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他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说的地理决定国家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这些都是人的因素,地理只是影响,这种影响则是平淡的,或是说,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人施加的,而人(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形成,正是地理决定的。 自然环境的规则也并不等同于社会规则,至于原因,上文说过了。 最后再说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今天的世界格局,正是地理决定的,这是我读过《狼图腾》之后的最大感悟,我们可以随便拿一个国家来分析,举个例子(我不是专业研究地理的,可能有些错误,请文明指正): 游牧民族。 民族性格方面:由于草原资源有限,所以生存环境残酷,所以性格粗狂、好斗、善骑射………… 民族文化:以战死为荣,老幼妇孺皆为兵,原因同上。 也是因为这些,他们必须依附农耕民族所生产的一些生活必需品(茶叶等),所以,要么互市,要么抢劫。因为地理在某些方面的优越性,农耕民族从来不能全面歼灭他们,只能形成一个强与弱的循环。随着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游牧民族的这种优势,也变成了劣势。 缺失某些资源,以前可以抢,现在呢?农耕民族利用”你没有而我有的资源“,造就了强大的实力,你又抢不过了,然后,你就越来越落后…………(工业文明崛起,是在农耕的基础之上的,这里就不另说了) 在下才疏学浅,这个例子只是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因素,也不能以一概全。另外,与地理决定论紧密相关的地缘政治学可是一门大学问,不过也有人说它是事后诸葛亮,就不做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