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为什么农民起义大多失败,而教员就能成功?( 二 )


发生在隋末时期的瓦岗军起义,自611年爆发以来便一路势如破竹,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可就在即将灭隋的关键时刻,起义军内部的两位首领——翟让、李密之间却发生严重分歧,以至于内部分裂、自相残杀。自此,瓦岗军开始走向下坡路,直至起义失败;
......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结果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本文仅从最根本、最核心的失败原因上进行探讨——民心。
2
农民为什么会起义?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活路了,农民实在过不下去了。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体制,都是让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大量的社会资源都被少数人占有。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一旦出现吏治腐败、苛政重税、天灾粮荒等情况,各地农民实在没活路了,就会揭竿起义,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可是,当那些一穷二白的农民们通过起义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之后,从''光脚的人''变成了''穿鞋的人''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就以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为例吧,它的本质就是各''王''之间因为争夺利益而产生的火拼事件。
当太平天国一路打到天京时,当那些被称为''王''的当权者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谁的利益?
显然,从''天京事变''可以看出,这些''王''首先考虑到的不是为大众谋利,而是眼馋那些更有权、更有资源的''王'',于是就开始了内部的拼杀,却将千千万万普通太平军的利益抛之脑后。

教员|为什么农民起义大多失败,而教员就能成功?
文章插图
当太平天国的将士们出生入死、千辛万苦,一路打到天京时,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分配到更多的资源,没想到''王''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起义军已从根子上腐化......
他们可以因为没资源而参加太平军,也会以同样的原因离开太平军。
民心的丧失,注定了它的结局。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那些农民出身的将领们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局限性:短视、盲目,缺乏长期规划。
就像是《水浒传》里描写的梁山好汉,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他们对这个腐败的市道深恶痛绝,却顶多也只是好打不平而已。
对于这个世道该如何改造,他们并没有概念,他们不图建立一个新秩序,不图什么''鸟官'',不图什么远期的规划,更不图什么社会规则,只图潇洒快活。
在聚义梁山之后,他们反倒自在快活起来,而衡量他们是非对错的准则并不是大宋律例,而是江湖义气。
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认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就叫做''替天行道'',可事实上只是凭一身蛮力逞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