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二 )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关于榫卯的记述较少 。 但从发掘出的建筑遗址和大量的雕刻、绘画、石雕等资料 , 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取得显著发展 。 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尤其是斗拱体系基本形成" 。
《世说新语》记载:“凌云台楼观精巧 , 先秤平众木轻重 , 然后造构 , 乃无锱铢相负揭 , 台虽高峻 , 常随风动摇 , 而终无倾倒之理 。 魏明帝登台 , 见其势危 , 别以大材扶持之 , 楼即颓坏 。 论者谓轻重力偏之故也 。 ”说明当时对于高层木结构技术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对建筑自重和荷载的平衡性也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 大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构件结合的方式也必然更加科学 , 为唐宋时期 , 榫卯结构的规范化做出必要的铺垫 。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文章图片
唐宋时期 , 木作的设计和加工的进一步模数制、规范化 , 重要标志就是《营造法式》的出现 , 这意味着大木作榫卯的形制也形成了规范 。 《营造法式》卷三十图样中将榫卯分为三类 , 即铺作卯口、梁额卯口与合柱鼓卯 。
铺作卯口在卷四中有明确规定:“凡开拱口之法 , 华拱与底面开口深五份 , 广二十份 。 口上当心两面各开子 , 通拱身各广十份深一份 。 余拱上开口深十份 , 广八份,”又“凡四耳斗 , 与顺跳口内前后里壁各留隔口包耳 , 高二份 , 厚一份半,桢斗则倍之 。 ”以之与图样对照 , 凡悬挑构件均刻等口 , 与悬挑构件十字相交的构件均刻盖口 , 即清代做法中的“山面压檐面” 。 山面压檐面是为了保证受力时 , 山面构件会压紧檐面构件 , 使整个榫卯荷载越大结合越紧密 。 显然当时已经考虑到榫卯刻口方向与构件受力的关系 。 由此可推断出唐宋时期木工对于水平构件成角结合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
梁额卯口 , 即梁槁节点处梁、柱、博、枋、普拍枋等的拼接方法 。 水平构件例如博、普拍枋之间采用螳螂头口或勾头搭掌的榫卯 。 梁柱等水平与垂直构件之间采用镊口鼓卯或藕批搭掌、萧眼穿串的做法 。 合柱鼓卯 , 则系用二至四条小料并合为一条大立柱的方法 。 这两类卯口及鼓卯 , 均以保证拼接的构件受外力后不至拉开、脱榫为原则 。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
文章图片
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普及到全国,家具在形式上出现了高型家具与低型家具并行的状况 。 极大的改变了室内家具的形态 。 两宋时期 , 跪坐习惯及其相关家具被垂足而坐完全取代 。 在家具的造型和结构方面 , 先后经历了箱型壶门结构到梁柱式框架结构的转变 , 大量应用了装饰性的线脚 , 丰富了家具的造型 。 这些造型与结构特征 , 都为后来明清家具的进--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
作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 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构造方式、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已经法式则例等方面进一步走向成熟 。 明清建筑的榫卯结构 , 较之唐宋时期 , 虽然在构造上大大地简化了 , 但仍然保留了它固有的功能 。 《清式营造则例》将大木作榫卯的制作与具体木构件的制作联系起米 , 例如在大木制作中规定“每柱径一尺 , 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 。 《营造算例》中也有关于榫卯的记述,“顶杞柱子上榫长按柱头径十分之二 。 平板枋梁头银锭扣各按本身宽十分之五 , 以柱中往外只用十分之二之二份半” 。 家具木作手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 在榫卯种类和做法上更加全面和成熟 。 然而到了清朝后期 , 木结构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上或结构技术上 , 只是保持着原来的状况 , 极少新的改进 , 成为长期停滞的状况 。
斯卡帕说过“我得承认:我希望评论家在我的作品中发现我一以贯之的企图 , 就是归属传统的强烈期望 , 现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应该追随古典的秩序 , 但是请不要用传统的柱头和柱式 , 因为你已经不能再这么做了 。 今天 , 即使是神也不能再创造一个雅典的柱式了 。 只有正宗和原初的才令人尊重 , 后来的那些——即使是帕拉迪奥的也全部是赝品……”创造根植于传统 。 匠人传承的技艺 , 经过多代人的智慧累积最终成为传统 , 与其说作品是匠人自己的创造 , 不如说通过他们的工作体现了传统 。 回归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 , 而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 以现代的手法发扬传统建筑的优秀品格 。

榫卯|韩国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了,你还不了解中国榫卯的历史吗?